中国高尔夫的傲慢与偏见
距十一部委4月11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已经过去近5个月了,根据文件要求的各地上报清理结果的时限也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我们还没看到这项关系到数百亿的投资、数百个球场命运的工作有什么实质进展。在文件下发4个月之后,发改委网站于8月17日公布了这个文件的全文,奇怪的是——原下发文件中的“特急”字样不见了。或许,这事不急了;或许,这事急不得。
有关部门不“特急”了,各路媒体这期间可不曾消停,清理整治演变成一场对高尔夫的声讨,不惜上纲上线,大有“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之势。行业本来还期待会有更多的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落实国家关于高尔夫规范发展的政策和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可惜,我们看到的并非如此。
对此,同样奇怪的是——高尔夫行业领导机构的表现却异常“淡定”,从有责任“指导发展我国的高尔夫球运动,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推动高尔夫球运动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摘自《中高协章程》)的中高协和中高协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场地委员会)到各级地方高协(云南高协除外),都在《通知》和舆论一致的声讨面前集体失声,至今也没有出来对此事做正面回应,“马照跑、舞照跳、球照打”。 我们还不清楚这份淡定的底气来自哪里,是麻木不仁?“有恃无恐”?还是不屑一顾的傲慢?
看了那么多负面报道之后,我们也基本了解有些采访是怎么产生的了,不外是假称要买会员证,然后从销售员、球童或草坪工嘴中掏出点自己需要的话而已。可惜记者实在是缺乏对高尔夫的了解,我们有的球会的员工培训工作也没做好,因此也闹出了笑话,还误导了民众。譬如,8月6日CCTV《经济半小时》的报道就出现了这样的笑话:“大连某高尔夫俱乐部销售人员说,草种要经常换,冬天基本上是一年换三次。整个球道和果岭都要换,在草死之前把草种播上,新草就能代替死掉的草,就能保证球场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美国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协会(ASGCA)2006年发布的“关于高尔夫球场各分项的维持时间(Golf Course Items Expected Life Cycle)”的调查结果对球场的各个分项的“寿命”都作了评估,唯独在草坪的维持时间一栏写了“不确定”。我真的从没听说哪一个球场一年冬天换三次草,还不知道夏天是否也要换?不要说一年三次,就是三年一次也太离谱了。被采访的“大连某高尔夫俱乐部”如果确实是冬天一年换三次草,别忘了告诉我们,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不要说2004年之后的球场就都是“违法的”,既然称为“全国重点旅游项目”,肯定要有国家一级机关的批准吧?全国重点旅游项目的XXX国家旅游度假区里就明确规划了高尔夫球场。根据开发商网站介绍:“XXX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XX省XX县XXX镇,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1.5平方公里,旅游项目总投资200亿元。项目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规划为旅游新城;南区为国际旅游度假区,由大型滑雪场、高尔夫球场、高端度假酒店群、旅游小镇、森林别墅等组成。高尔夫球场聘请全球排名前两位的杰克•尼克劳斯、罗伯特•琼斯二世两位大师设计,包括一个18洞的森林高尔夫球场和一个36洞的峡谷高尔夫球场,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高尔夫球场之一。”
别因为高尔夫有腐败现象就将高尔夫说成了“腐败的温床”,这肯定是高尔夫不能承载之重。如果说高尔夫球场能够滋生腐败,美国人早就都腐败完了。如果铲除了这个“温床”就能铲除腐败,那“治腐”也太简单了。哪个行业没有腐败现象呢?这些行业就都是腐败的温床吗?我就不相信媒体中就没有个把卑劣猥琐的老鼠(譬如利用曝光高尔夫项目寻租的记者)。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语),最有可能产生腐败的是掌握权力的政府官员(很多还是党员),但我们也决不会认为这两个机构就是腐败的温床。
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一直是这个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就在去年,李昆博士还写了《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水瓶颈”》一文,呼吁行业从选址、设计这个源头开始,更加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方面,行业其实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譬如,采用耐污水、海水、耐干旱的草种、缩短球道长度、减少需维护面积、保留原始植被等等。由于用水成本越来越高,用水费用已经成了个别地区草坪养护费用的大头,因此,对球场草坪中的高草区选用耐粗放管理、抗旱能力强的草种,灌溉很少甚至不用灌溉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草坪的常态管理方面也是如此,譬如周德先生在业内就一直倡导“草坪饥饿养护法”。
2010年4月8日,经济参考报报导了鄂尔多斯毁生态林建7000亩高尔夫球场事件,报导引起了强烈反响,报道中提到:“据专业人士测算,由于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在西部高原砒砂岩区修建一座36洞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每年耗水量高达500万吨,这对严重缺水的九成宫区域来说就是一个巨型抽水机,无异于在几近干涸的土地上吸血”。
我们不清楚这位专业人士是如何测算的,但一个36洞的球场植草面积也就大约是80万平方米,500万吨水足可以在这个面积内蓄起一个4公里长、200米宽、6米多高的“水立方长城”啊?!我不知道这位专家自己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因为高尔夫种的不是水草,高尔夫球场也不是水稻田、不是鱼塘、不是海豚馆、更不是水库。
中国高尔夫行业年度报告《朝向白皮书-2010版》统计了国内51家球场2010年全年的灌溉用水量,测算出我国一个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设施的年均灌溉用水大约为27.6万吨。《白皮书》也提到“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灌溉量也有所不同,且差异较大。用水量最多的球场样本,18洞一年灌溉水超过60万吨,同时也有不足15万吨的样本。”这都是有据可查的数据,记者实在没必要道听途说。
我们还要说明一下,高尔夫球场的用水量与干旱程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发量、草坪草种需水特性、地形地貌、灌溉方式、管理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高尔夫草坪的灌溉只是作为自然降雨不足时的补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草坪总监常常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排水。北京今年的降水较多,我看到网上已经有北京球场的草坪工作者也在发愁球场的排水问题了。
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测算的用水量是指通过喷头喷灌的水量,而不是对外部水源(包括地下水)的取水量,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球场都会设置喷灌湖,用以收集降水、地表水(包括喷灌后的回收水)作为喷灌储备用水,形成基本密闭的内部水循环,大多不会直接使用外部和地下水源,因为这会产生额外成本而且不可靠。
出自于上述CCTV同一报道中还提到,“大连某高尔夫俱乐部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球场浇灌用的是对面入口边上的河,河水的源头是西山水库,把河里的水引进来灌溉,这些水不是污水,污水是不能喷灌的”。这样的说法也不确切,这方面,已经有专家作了研究和论述,简单的说,高尔夫球场灌溉水的来源很多,湖水、池塘水、水库水、溪流、河水、饮用水、地下水、处理过的污水等都可以用于草坪灌溉。但受水量、水质、价格、用水限制等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种水源都适合高尔夫球场灌溉用的。地下水和饮用水作高尔夫球场水源并不理想,因为它不仅受政策限制,而且价格越来越贵。处理过的污水(再生水)是高尔夫球场灌溉水源的发展方向。再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草坪生长的营养来源,高尔夫草坪灌溉实际上还为再生水提供了最佳的使用场地。
近年来在南方广受青睐的海滨雀稗之所以被称为“环保草种”,就是因为这种草可以使用污水、再生水甚至海水(在含盐量低于2000 ppm时)浇灌。
应该说我国高尔夫球场中水利用和普及情况目前还并不理想,据报道,2008年在北京仅有4家高尔夫球场能使用上中水灌溉。实际案例表明,高尔夫球场使用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对草坪草是安全的,其效果比使用地下水灌溉还好。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节省了取水费用,还可以减少肥料使用量。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球场都有这种“福气”的。
至于“高尔夫球场用饮用水浇草致村民无水做饭”这样的提法,有哗众取宠、煽风点火之嫌,如果一个地区确实因有了高尔夫球场而导致村民无水做饭,关了球场就能解决村民做饭问题,那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关闭球场,我想球场这点觉悟是应该有的,高尔夫毕竟事小,饿死人事大啊!如果关闭了球场村民还没水做饭,我们觉得就应该找找其他的原因了。
说穿了吧,在这里高尔夫球场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羔羊,有人试图借此开脱和掩盖某些地区的某些部门和“公仆”在民生问题上的失职罢了。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高尔夫,也不会把所有高尔夫的开发都认为是对环境的破坏,有的只不过是“破坏”了荒山、荒坡、荒滩和垃圾填埋场而已。
严格而言,人类在地球上的任何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严重的、负面的影响才叫破坏)。这包括城市化、开垦耕地、修筑水坝、修建道路等等。我们只能是从人类的角度,权衡得失,科学的、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环境而已。譬如:机场建设就会对周边自然生态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我们还是需要有机场;铁路对环境会没有影响吗?藏羚羊肯定就不这么看,但我们也还是需要铁路;水库、发电站的大坝截断了流动的河流,不破坏生态环境吗?鱼类肯定也不这么看;农业生产也污染环境,据法制日报2011年5月27日报道: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
高尔夫球场的开发肯定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其对环境的保护、改善、修复和提高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从被所有设计师所遵从的“最少的破坏原地形地貌”的设计原则就可以看出高尔夫开发的特殊性,这是有别于其他开发的。正是由于高尔夫具有提高区域(地块)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功能,才使高尔夫项目成为地产商青睐的项目,才有了高尔夫这几年的野蛮生长。
如何处理高尔夫与环境的问题,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应该在什么地方建球场和如何设计、建造和管理一个与环境和谐的球场”,这才符合国务院提出的“规范发展”的思想。
土地问题肯定是个大问题,但耕地(包括水田)其实并不适合建高尔夫球场,总认为发展高尔夫球场就会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其实是一个误会。何况,高尔夫球场如果占用耕地势必提高了获地成本、加大了政策风险。地貌既不合适,成本又高,风险又大,投资商如果这样做本身就是不明智的。高尔夫项目的选址不管是地形、地貌、土壤要求都与耕地的要求是有异的,沙漠、废矿区、石漠化地区、荒滩、荒坡、荒山、垃圾填埋场都可以建高尔夫球场。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尔夫球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关于球场施用农药、肥料一直有一些骇人听闻的传说,好像高尔夫球场都闲着没事就把农药化肥拿来打水漂。实际上大多数球场的草坪部都是抠抠索索的过日子,盯着预算算计着那点经费。我知道有许多球场除了果岭、发球台外,一年也就施两次肥,何况,管理高尔夫草坪并不是管理农作物,并不需要收获大量的草叶,草长得太快、太茂盛,反而需要费工费钱修剪它,这也是两者不同之处。
李昆博士曾经介绍过国外关于肥料淋失的研究:氮的淋失在美国就曾做过一个特别的实验,即Coeur d’Alene Resort Golf Course的漂浮果岭肥料淋失实验,(www.cdaresort.com/golf),实验是将一个漂浮在水中的果岭所有的排水都收集在果岭底下两个850加仑的罐子里, USGA 和其他几个协会资助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三年的实验中,59%的施用的氮肥恢复,其中11%在淋失液里,48%在草屑里。其余的以不可利用的形态在土壤和枯草层或挥发失去,这些都不会对环境产生威胁((turf.lib.msu.edu/tero/v01/n19.pdf))。
《朝向白皮书》(2010版)中是这样提到国外关于高尔夫球场施用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自1990年开始,巴里斯(Baris)等人经过20年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做了44个研究,涉及到80个高尔夫球场,总共获得38827个地下水和地表水样的评价数据, 包括农药、农药的代谢产物、磷和硝态氮的监测结果,涉及到了161种草坪使用的农药以及其代谢产物。大量、重复的现场研究结果表明高尔夫球场对水质没有影响。个别检测到的农药在地下水和地表水超标,分别为0.15%和0.56%。土壤代谢半衰期49天和代谢半衰期22 天的农药在地下水的样品检测中没有显著不同的。地下水样品里面硝态氮超标(10 mg/kg)的样品数仅仅为16 /1683(0.95%)。
美国高尔夫协会多年支持高尔夫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结论是:“在正确的管理下,高尔夫球场使用的化肥农药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几率是很小的,农药化肥的含量均低于美国环保署规定的健康安全标准,对环境没有污染。但如果不能科学有效地建设和管理,滥用农药化肥,对环境仍存在潜在影响。”
我相信当下的美国、欧洲还有日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决不会低于中国,以环保的名义将高尔夫说得一无是处,不是无知、便是出于偏见、或是另有目的。“文革”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主题先行论”依然大有市场,确实可悲,近期的一些报道,就都是在预先设定主题和结论之后炮制出来的,属于“大胆假设、有心求证”。
媒体不断指责高尔夫行业误读了中央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高尔夫政策,导致高尔夫的野蛮生长。其实,一个地方性的政策并不是这个行业特别关注的。关于“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的提法始于2009年12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是以国发〔2009〕41号文的形式下发的。《意见》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和“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
《朝向白皮书》首先注意到这一政策变化。《朝向白皮书》(2009年版)写道:我们注意到对高尔夫一贯使用的“限制、遏制、禁止、严禁”等词汇已经改换为“规范发展”了,这是“入奥”以来中央政府首次正面提及高尔夫。
但这已经是2009年底的事了,在此之前,中国高尔夫已经“野蛮”了6年。
关于高尔夫是贵族运动的指责其实很无稽,我在数年前就写过一篇《高尔夫与贵族》(在新浪发表的题目是《追述高尔夫“贵族”渊源 体现气质情趣的健康文化》),我的观点没有改变。社会上的仇富心理事出有因,但有责任感的媒体工作者并不应该迎合甚至有意煽动,迎合和煽动社会的仇富心理,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国家维稳。
如果要补充,我只想说两句:一、中国现在没有贵族,充其量只有伪贵族,因此也就不可能有贵族运动;二、高尔夫在中国目前确实还是一个小众的体育运动,但我们既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应该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先打高尔夫。说实在的,其实我很遗憾中国高尔夫并不贵族。
对于中国高尔夫行业来说,现在是阴霾满天,有关部门态度的暧昧和坊间的各种传说使形势更显得诡异,近年来盛行的、“行之有效”但“简单粗暴”的执法手段被逐一猜测,如“难言之隐、一限了之”,如以罚代法,如继续“暂停”等等。
但我们不希望这颗子弹继续飞,持续性的政策暧昧将使问题更加复杂,我们更不希望看到尘埃落地之后,还是一地鸡毛。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09-05/10295733022.shtml 新浪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