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中国高尔夫
过去26年中国高尔夫的发展既有啮合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面,又有资源占用与经济效益很不匹配、建造和管理品质乏善可陈的另一面,奇特的是,中国高尔夫的提速期恰恰又与政策禁止期高度啮合,真可谓之“野蛮生长”。
行业规模是发展起来了,但是,政策的暧昧和指导性规范的缺失、监管缺位,优秀作品的匮乏、多元的投资商背景及其强势的开发和管理方式对传统高尔夫的冲击,行业本身的浮躁、幼稚、盲从、忽悠的恶习和随意编造数据的勇气都在制约和削弱这个行业的竞争力与长期价值,破坏这个年轻行业的生态环境。
据《朝向白皮书-2010》的统计,2010年全国营业中的高尔夫球场设施共有395家,共计8814洞,合490个18洞球场,2010年我国高尔夫设施净增长率达13.5%。
还是《朝向白皮书-2010》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内地在建、拟建高尔夫球场项目达到463个,共计10,468洞(折合约582个18洞高尔夫球场)。其中,在建项目172个,共计4150洞,折合约231个18洞高尔夫球场。拟建项目291个,共计6318洞,折合约351个18洞高尔夫球场。
野蛮之一:2010年,是中国政府禁止高尔夫球场建造的第7年,禁令颁布以来,中国内地的高尔夫球场增加了200多座,比头二十年的总量翻一番还多。而2010年则是迄今球场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达到新开业球场60座的历史新高,在建、拟建项目高达463个。这对于中国高尔夫而言,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野蛮之二:我见过一个仅凭着一张球道走向图施工的高尔夫项目,设计之怪异、荒谬,建造之草率,都堪称绝品。询之所以然,答曰:业主就给那么多钱。
房地产“绑架”了高尔夫之后,带来了超乎需求的球场规模高速发展,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地产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当然是成本越低越好,即使开发商“身上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他们的眼里,高尔夫也不外是一件销售道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球场品质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严重的问题是,地产商在地产项目获利抽身之后,完成了销售道具功能的高尔夫球场的草坪还会那么绿吗?花儿还那么红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发展堪忧。
野蛮之三:由于政策的指导性规范缺失,球场建造的土地利用陷入无序,导致我们不时可以看到农业用地、水源地、森林、湿地被占用为高尔夫球场的报导,高尔夫也因此背负上“侵占耕地、破坏环境”等等的罪名。而当面对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的垃圾填埋场被改造为绿意盎然的高尔夫球场时,我们不知道现场宣布停建的执法者是不是也会和公众一样的困惑茫然。
“入奥”至今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中国高尔夫的生存条件,貌似欣欣向荣的中国高尔夫行业“风险依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还有赖于“规范、发展”政策的明朗化和行业的自律。而我们却好像已经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沉醉了,我们开始急不可耐的要歌颂过去的26年,评功摆好、论资排辈。于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十佳”、“百佳”和名目繁多的奖项、标杆,连“高尔夫名人堂”也有了。
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建出好球场不容易,“评”出好球场我们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行的话我们还可以“名”出好球场嘛。就像中国房地产有众多的“波托菲诺”、“托斯卡纳”、“比华利”、“茵特拉根”一样,中国高尔夫也有了“圣安德鲁斯”、“九桥”、“PINE VALLEY(松树谷)和PEBBLE BEACH(圆石滩)……,中国高尔夫终于可以美美的意淫一把。
而且,中国高尔夫连“设计大师”也应运而生了。
何谓大师?自称为“中医食疗第一人”的张悟本之流肯定不能算,一直称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的陈寅恪却真可谓是大师,虽然他从不接受这一称谓。但他关于大师的一段话,却可以作为“大师”二字的注解。
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陈寅恪说: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域,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
在学术上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规则”,做到这两点,我觉得堪称大师了。
环境责任、社会责任、行业责任、专业责任,中国高尔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行业的价值观,中国高尔夫人任重道远。
就我国高尔夫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高尔夫需要优秀球场更需要“物美价廉”的公众球场;需要优秀球员也需要更多的高尔夫爱好者;我们也需要优秀的本土设计师,而本土“大师”则窃以为可以且慢,中国高尔夫人还需要学习、积淀、消化。
我们清楚行业需要鼓励,需要“造好”,但我们也需要清楚中国高尔夫目前这种野蛮生长带给行业的潜在危险和后遗症,更需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从业者健康的心态。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04-26/14055551293.shtml 新浪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