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克斯高尔夫设计策划

浅谈高尔夫“私人球会”

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制有三种运营形式,分别是:会员所有制封闭式会员制、业主所有制封闭式会员制和业主所有制半公开会员制。其中,半公开会员制约占全国球场总数的91%,根据网上公布的资料,目前采用封闭式会员制的高尔夫球场已达到30多家,约占全国球场总量的8%。

以目前中国的市场容量,相对于美国2005年统计的私人球会占球场总量的27%,我们觉得8%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占领市场先机而言,当然也无可厚非,但估计将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考验的是俱乐部业主的实力和经营者的文化底蕴。

传统俱乐部的精神只有一种,且来自于历史久远的私人俱乐部。因此,不管是封闭式还是半封闭式俱乐部,都喜欢使用“私人球会”这个称谓。还有称为“纯会员制”或“纯私人球会”的,以希望有别于“不纯”的会员制,我们以下对封闭式会员制俱乐部的探讨,就采用大家都乐于使用的“私人俱乐部(球会)”的说法。

传统意义私人俱乐部的定义是:一个以某种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方式而集结的组织。它的两大特征是: 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私密性(参见拙作《俱乐部-高尔夫会员制的前世今生》)。这是采用封闭式会员制的俱乐部需要把握的原则,背离了这个原则,就谈不上“私人俱乐部”了。

就此而言,中国的城市私人社交俱乐部(如长安俱乐部),已经远远走在高尔夫私人球会的前面了,而脱胎于半开放会员制的私人球会,明显缺乏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如果还不能“守身如玉”,将很难进入富豪阶层的视野。

人们因特定的爱好、身份、社会地位等互为认同,也因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上的认同需求,进而希望发展与同质族群的互动。这是私人俱乐部能够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认同的同时也意味着有所拒绝,因此——“非会员不得进入”(Member only),一直是传统俱乐部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严格的传统私人俱乐部的会员发展方式是“邀请制”(By Invitation Only),而不是招募制。传统俱乐部只选择符合俱乐部全体成员共同理念的成员。俱乐部全体成员的共同理念通过会员理事会得到执行和贯彻,因此,在私人俱乐部里,会员理事会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源自于贵族阶级的私人俱乐部,秉承其精神传承在本质上就是矜持的、从容的、淡定的,而不是喧嚣的、浮躁的、张扬的。奢华摆阔不是俱乐部的作风,咆哮自大也不是俱乐部的作风,沿街叫卖更不是俱乐部的作风。

至此,我们也可以知道,管理一个高尔夫俱乐部和管理一个高尔夫球场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一个私人俱乐部和管理一个公众球场也不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占目前全国球场总量91%的半公开球场其实属于公众球场)。

我们在早期关于俱乐部宗旨的陈述中可以了解到,私人俱乐部只接待会员及会员的客人;只有高雅的、生活品质好的人才能进入;俱乐部欢迎受过良好教育、文雅、开朗的会员;俱乐部只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客人满意第一,成本第二等等。

俱乐部提供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其产品生命周期始于俱乐部,也终止于俱乐部;产品在会员享用之后即停止存在;产品留下美好的回忆;产品是一种体验,是无形的;服务的结果也希望如此。

传统私人俱乐部具有与开放式、半开放式俱乐部不一样的价值观,譬如:质量重于数量;充足不重要,重要的是满足;令会员愉悦是俱乐部的目标。

传统俱乐部一般还都会具备以下的特点,譬如:私秘、怀旧、舒适、安全、隐遁;独特、愉悦、满足等。

私人俱乐部的运营并不是以赢利为唯一目的,俱乐部运营的宗旨更多都是考虑如何运用俱乐部资源满足会员的需求和期望;维系会员之间和会员与俱乐部之间的关系。

私人俱乐部的精髓是稀缺的、不可模仿和复制的、无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历史和传统。而这是需要积淀和坚持的。

高尔夫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在我国的三大经济圈,目前正在形成与三大经济圈吻合的三大高尔夫板块,并且逐渐形成各自的地标性私人球会的雏形。在半公开会员制模式渐显窘境的时候,私人球会模式独具的、其他模式无法代替的社会效益、以及“私人球会”的尊贵和神秘、蕴藏的商机终于引得投资商把目光投向这一古老的“新大陆”。

但是,在浮躁成为通病的当下,资本的寻租本质、中国高尔夫特殊的经营环境、急功近利的投资心态能够容纳得了高尔夫私人俱乐部这样“淡定”的文化产物吗?

我们已经罗列了太多关于高尔夫的好处,譬如,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地产价值、美化居住环境等等。但就目前中国的高尔夫市场而言,高尔夫本身并不是一个能挣大钱的项目,私人球会更不会是一个来快钱的项目。将高尔夫引进现代中国的第一人——霍英东先生本来就没有打算以高尔夫挣钱。

我们或许可以从美国私人球会50年来的变化,窥测中国封闭式高尔夫俱乐部的经营前景:

50年代,美国私人球会占62%;日收费球场占23%;市政球场占15%;

2005年,美国私人球会占27%;日收费球会占58%;市政球场占15%。

而在最近的15年当中,1990年,美国的私人球会有4382个;2006年,美国的私人球会有4391个,数量上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资料来源:NGF)

这两组数字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这就是:高尔夫在全球的发展态势呈平民化趋势;其次,一定数量、相对稳定、比例恰当的私人球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私人球会的产生、存在,与经济发达程度有极大的关联度,一个以强大的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富豪阶层是私人俱乐部存在的必要条件。胡润团队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中国有105个富豪的个人财富达到1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超过名列第三的德国50人。今年800位上榜富豪的总财富达到了34452亿元,中国的富豪阶级已经形成。但最受富豪欢迎的私人俱乐部还是长安俱乐部、雍福会和中国会所,高尔夫私人球会的运营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交俱乐部,还没有得到富豪更多的青睐。

以我们的看法,设立私人球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球场所在的地区具有这样的市场条件;

2、球场的建造品质、管理达到相当的水准;

3、业主必须具有设立私人俱乐部应有的文化理念和长线投资的实力及思想准备。

苏格兰皇家古老高尔夫俱乐部发展部汉克威尔先生曾经说过:“我要纠正大家的一个误会,不要认为英国的高尔夫俱乐部是赚了大钱的,实际上欧洲许多球会是作为非赢利机构注册的,享受免税的待遇”。

中国高尔夫没有这样的好运气,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中国的高尔夫投资者也还没有到这样的份上,拿高尔夫当文化玩,将俱乐部设立为非赢利机构。

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1. 未来数年中,有市场需求的私人球会,其市场份额不会超过球场总量的5%;

2. 现有“私人球会”还会出现一个“优存劣汰”的过程;

3. 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以区域性划分市场范围,对地区市场判断的准确性关乎俱乐部的前途;

4.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地产社区,设立社区球场,采用“私人球会”的模式,会更具可行性;

5. 抢占俱乐部模式制高点的竞争将是对经济、文化实力的考验,对业主的实力要求很高;

6. 是否具有优秀的球场品质和独特、优秀的俱乐部文化是对俱乐部的生存考验。

中国人已经在急不可耐的呼唤“东方的奥古斯塔”,我们也期盼中国出现自己的“奥古斯塔”,但只有佼佼者才能独占鳌头,才能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意。用马克思的话说“……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国俱乐部管理人前面的路还很长。

吴若成

2008-5-12

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08-05-12/18553658244.shtml 新浪体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