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岭14”之我见
“果岭14高尔夫精英邀请赛”的信息刚一公布,就引起业内方方面的注意,《竞报》记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个题材,用“一石激起千重浪”来形容这一消息,我觉得非常形象。如果说今年国内有哪些行业消息曾得到如此关注的话,我提出三条,一、天津杨柳青废除球童服务;二、K总的正名之战;第三就是今年年底的这场“果岭14”了。
这三件看起来不大不小、关联度不高、臧否不一的事情,也许是中国高尔夫有独立意识的开始,我们已经到了“将高尔夫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高尔夫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了。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高尔夫开始反思和独立思考了。
杨柳青之举,开国内自助打球之风,固然有金融危机、新劳动法带来的用工成本提高等大背景的考虑,但此举的更大意义在于我们的从业者开始对“传统”与现实作了权衡,毅然决然地剪掉辫子,这是需要勇气的。
“K总正名之战”和“果岭14”有几个共同点,一、都提出了自律问题;二、都是一个小范围的单项赛事;三、都引起了特定圈子内的关注。赛事的影响,说是“千重浪”也许有点过,毕竟,所谓“精英赛”,当然就是只为少数人准备的,或许不过是吹皱了一池春水,涟漪荡漾,但影响深远,值得思考。
媒体上王彤先生的“怎样对付果岭14”文章一出现,就因为赛事的特点鲜明、赛制新颖,顿时引起众多读者对赛事的关注。此后发表的两篇博文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篇是“在路上的人”写的“果岭14,要死!”,一篇是“老小子”写的“果岭14,我决意一试”,都提出了很有见地和启发性的见解,受到点击追捧也是自然的。由于新浪现在对跟帖采用了注册制,“果岭14”的官网反而留言不多,许多行业观点、意见就都是在这两篇文章中的跟帖中表达出来的,大家享受着自由言说的快感,再加上几个媒体的关注、行业名人的追踪访谈,这也都成了赛事的场外看点。
“果岭14邀请赛”原拟于11月2日举行,一场数十年一遇的大雪,将名不见经传的“果岭14”推迟到11月5日,刚好与万众瞩目的上海“汇丰杯”比赛撞车了,由于“汇丰杯”解说员在转播当中提起了远在北京正在举行的“果岭14”,这场原定专业、低调、小范围的“另类赛事”更是声名遐迩。
对于“果岭14”,自然可以见仁见智,“种草的”关注根系问题、明年的返青问题、草坪养护问题。球员关注的是速度问题、推杆技术问题等等,但根据赛事委员会的“果岭14简介”(我觉得更贴切的提法是“果岭14诠释”),赛事组织者的愿景还不仅限于此。
我关注“果岭14”有两点,一、在北方、匍匐茎翦股颖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果岭速度?达到这样的速度需要什么样的坪床和养护条件?二、就是宋亮亮先生提出的立标准问题。
我们的果岭坪床建造一直标榜是根据美国USGA标准建造的,我个人对此标准一直心存狐疑,一、地区条件(主要是气候条件)如何结合进这一标准之中考虑;二、事实证明果岭使用过程坪床会发生渐变,标准是否把这一渐变纳入考虑,以最大限度的延长果岭的使用寿命、保证果岭的品质。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空间与时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根据“一切运动着的物质都有其时空和空间的存在形式,也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USGA的标准是否可以放诸于四海而皆准、并如何在时间流逝过程中保持一种我们需要的常态,就值得我们思考。
“果岭14”赛事举办之前我到现场观摩学习周德先生的果岭养护技术,最出乎意料的不是根系长度,而是加州水郡的果岭坪床并没有按照USGA的标准建造!从现场照片我们也可以看出,坪床使用的果岭沙估计就是永定河的原砂,粒径较小,含泥量较高,还有泥团。就是在这样的坪床上,加州水郡将已经开业两年的果岭草根系养到20公分,将果岭速度提到14英尺!
这样的果岭坪床,密实度对提高果岭速度是有帮助的,但对草坪的生长则是不利的,如果一味追求速度,我们需要更密实、紧硬的坪床,而从草坪生长的环境考虑,果岭草则需要透气、疏松的坪床,我们遇到的问题几乎是个悖论,而加州水郡做到了,是如何做到的,希望周总可以把经验拿出来与草民们分享。
也许现在做出什么结论都还为时太早,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包括关注大家都关注的明年草坪返青问题。
宋亮亮先生提出的立标准问题,“果岭14简介”也提出来了,其实这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球场评定是由媒体操作的,美国也是如此,我们采用的标准也基本是沿袭美国人的标准和方法,即使抛开“潜规则”的因素,每次评选还都会引起方方面面不同的反应,我确信美国很可能也会如此,为什么会这样?我相信就是因为球场评选难以量化的原因。
在朝向集团举办的“球场评定博鳌论坛”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百佳多是老球场?最近看到一则资料,介绍美国球场评定的方式。评定小组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几个标杆球场,再以此为标准展开评选,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又使用什么标准衡量标杆球场呢?
“果岭14”的意义就在于提出了各种标准中的一项——果岭速度(注意,组委会申明了“G14不是全部、不是唯一”)。这就是宋亮亮先生注意到的立标意义。
对于我们的球会总经理、草坪总监和行业中人而言,这个标准可以说是硬指标,来不得半点的含糊和虚构,标准被量化之后,再好的生花妙笔、策划和宣传、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了,当然,你还可以找出种种的托辞
“果岭14”不是国标,也不是部颁,不同的地区、草种、球场定位、赛事等级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但我们起码已经知道有一个标准是可量化的、明白无误、可测得的。
球场评选标准中的“回味指数”、“审美指数”、“文化氛围指数”都有很强的主观性。特别是审美,这本来就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情人眼里出西施”、“焦大不喜欢林妹妹”,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
我曾以某媒体的评选标准“球场观感”请教陶建凯先生,如何判定“球道造型是否起伏有致,线条流畅且圆润”。陶建凯说他的日本老师告诉过他,参照女性形体曲线美的标准。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的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基本上就是美国人评选球场的方法——先确立标杆,宋玉也是试图确立一种标准,但他的这位“东家之子”却是虚无飘渺的。而庄子先生则几乎是否定存在这样一种标准,他的理由是:西施是公认的美人,跑到河边却把水里的鱼儿吓了一跳,哇噻!哪里来的怪物!可见标准建立之不易。
回到果岭速度14英尺,我同意有位网友的说法,不见得美国人就做不到14或更高,而是不希望太快的速度使果岭边的劈、切和果岭上的推杆成了一种碰运气的游戏。至于果岭速度以多少为合适,我觉得除了一个基本的“区间”标准外,还是要因时、因地、因草种、因球场定位、因赛事标准而定。
撇开标准是多少为适宜这个问题,有一点我相信大家也都是清楚的,就是要使果岭速度达到14英尺并且不伤害到草坪、影响草坪的生长、根系还能长到20公分,不容易!
按照周德先生的说法,“果岭14”源自朋友之间的畅谈闲侃,我曾笑言为“四个男人一台戏”,其实这其中还少不了“金门高粱”和“北京二锅头”的作用。酒酣耳热醉眼朦胧之际,多少关于江湖上的快言快语、扼腕痛惜、无奈和孩子般的憧憬、雀跃,可惜都因被明令不予记录而消失在酒香弥漫的房间了……。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09-11-17/15014700977.shtml 新浪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