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球场出自于伟大的业主
文章题目颇具“标题党”的特征,但或许会使自认为赋予球场以灵魂的设计师愤怒(譬如今年有三个项目得奖的科里先生)、让建造商黯然失落(譬如今年有两个承建项目得奖的贾晓东先生)、让球场管理者郁闷。
又是一年评奖时,有人欢乐,也有人不高兴。领奖者自然个个神采飞扬、踌躇满志,又有多少单位(人)因参与了或阶段性参与、部分参与而可以在自己的业绩表(或个人履历)上又添上华彩一笔了。
听着领奖者的领奖感言,我觉得我们行业的从业者与冯小刚先生的差距太大了。“感谢评委、感谢XXX杂志,……”,老套而不老到。看看人家冯导,领奖时首先想到的是请影片投资商上台(衣食父母啊)。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想到首先要感谢业主呢?
如果我们说业主在一个高尔夫项目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肯定是毫不为过的。伟大的球场是由投资商(业主)、设计师、建造商、管理者共同完成的,而归根结底是由业主造就的。
伟大的业主选择足以造就伟大球场的选址、提出构思,独具慧眼挑选出对选址有理解、有认识、能够诠释业主愿景的设计师,挑选有业绩、有责任心、与设计师心意相通的建造师,配置有经验、专业的管理团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统筹各种资源,投入资金和心血,铸就伟大的球场。
离开了业主的投资、业主的慧眼、业主提供的平台、业主的支持,我们的设计师、建造师、总经理们能有多大的作为?
纵观目前国内高尔夫项目开发的诸多环节中,又有哪一个环节不是由业主在左右项目的走向?譬如用甲而不用乙,选择丁而不选择丙,甚至亲力亲为,胼手胝足,坚定不移的或者踉踉跄跄的走向项目的既定目的。查查堪称伟大或“类伟大”的球场“履历”,都不难发现这一点。
记住,以后再领奖时别忘了要特别感谢业主!业主,只有业主,才是伟大球场的造就者。我们纵有点滴成绩,也只不过是被业主所成就的从业者,做了该我们做的份内事。
话说回来,我们其实至今还没有一个堪称伟大的球场,大陆没有、台湾、港澳地区也没有。
在投资商(业主)拥有最大话语权的当下,业主已经成为球场伟大或者不伟大甚至“垃圾”的决定因素。中国高尔夫投资商的价值取向,影响、左右或决定了中国高尔夫的走向,这一现象,必须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所谓的专业,有时其实相当弱势,起码目前是胳膊与大腿的关系。
如果我们的专业人士也仅仅把高尔夫当作一门生意、一项业务、一份薪水时,设计师、建造师、总经理也只能是唯业主马首是瞻,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了,此时,业主岂不就更是球场名副其实的“设计师”、“建造师”和真正的“总经理”了。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据现在考证,这句话翻译错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时,恩格斯感叹说没有人发现在黑格尔“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他还说“至少有一个人在1833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因此我们知道了,隐藏在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的是——“凡是不合理的都应该灭亡”。
辩证法就是如此的无情!
请允许我篡改北岛的名句:让丑陋成为丑陋者的墓志铭!让美丽成为美丽者的通行证。这样,我们也许可以少看到一些暴殄天物的垃圾球场出现,多拥有美丽的球场。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0-11-08/10535295113.shtml 新浪体育
读《朝向白皮书》——高尔夫设计的那点事儿
2009年度的《朝向白皮书》披露了这么个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外籍设计师设计或参与设计的球场数量达到我国球场总量的77%,这也就是说,在目前经营中的348家球场中,有268家是由外籍设计师所设计(以设施为统计单位)。
如果我们把这268家球场的设计师名录全部罗列出来,几乎就是一部扩大版的高尔夫当代名人录,相信肯定是蔚为大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罗列)。这些名字,就是在国际高尔夫业界也是名声赫赫、如雷贯耳,在美国媒体评选的美国百佳球场、世界百佳球场中,都可以见到他们设计的球场,中国,其实不乏名家签名的球场。
然而,翻开最新的世界百佳球场名录,我们可以找到韩国的九桥球场,日本的荒田町、卡瓦纳富士山、东京、忍者球场,但却找不到中国球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只拥有如雷贯耳的名家设计球场却没有进入世界排名的名球场呢?
假设,这些设计师的18洞球场平均设计费是60万美金的话,仅这268家球场就有1.6亿美元流向海外,1.6亿美金砸不出一个名球场!这多少让人有点悻悻然,我们不清楚这当中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清楚这笔帐在计算中美贸易顺差时是否有入账?
不久前读完了诺曼的自传《鲨鱼之道》,发现诺曼的自我认知其实和我们对他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个战绩辉煌的球员诺曼,而看来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商业成就,由此想到, 也许,他们本质上首先是商人。
我们敬重作为球员的尼克劳斯,作为当代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他的战绩至今还没有人能够企及,当这位70岁老人站在安德鲁斯老球场的斯维肯桥(Swilcan)上挥手告别之际,我们也曾感动莫名,在我们眼眶湿润之际,他深邃的目光已穿越浩瀚的大洋,当金融危机爆发之际,他不无得意的说,“我的生意主要在中国、韩国、俄罗斯、南非——这些地方的生意都还在继续前进”。
金发碧眼的人种好像自来就更钟情于肉食动物,从美国国徽上的鹰开始,虎、狼、熊、豹、蛇、鹫、鲨等经常被用以各种用途的命名、符号。以温文尔雅的绅士姿态出现的高尔夫也有着同样的嗜好,于是我们就有了黑、白老虎、金熊、大白鲨……。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为什么这些名家只是在中国留下一个个鼎鼎大名的名字,而没有为我们留下名球场?
从《阿利斯特 麦肯兹的传世之作——柏树岬俱乐部》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的球场设计师同时就是球场的建造师,在球场建造期间,他们就在现场指导球场的建造。随着高尔夫的发展,分工越发精细,球场设计成为一门专业,同时也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为了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利润,球场设计业“制造”出设计师的现场代言人——造型师。完成这样的专业分工之后,设计师被从现场解放出来了,如果同时再配置一个强大的“设计团队”,一个设计师就可以做到利益最大化了。这样的结果就是,一项大地现场创作艺术成了在写字楼内的画图加上走马观花式的访场构成的商业行为,这一行为甚至可以用程式化的契约规范下来。程式化、流程化之后,艺术终于也可以被批量生产出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从来就没有到过中国的设计师却在中国有他设计的球场这样的怪事,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人肉搜索一番,我们有多少球场的设计师是从来没有到过中国的。
前一阵,83岁的皮特.戴老头完成他在美国印地安纳州设计的一个新项目French Lick高尔夫球场,据报道他在球场建造期间访场的次数超过100次,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大师现场指导下会建造出什么样的球场。
用罗纳德.w. 弗利姆的话说:一个签名设计的意义到底何在?通常来说,“签名”就是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或者是其他的现行货币(见《What Signature?》张旭译文,下同)。
其实所谓的签名球场,本身就是一件咄咄怪事,大家可以想想,如果是你设计的球场,就应该由你签名,为何还有签名球场和非签名球场之分呢?如果不是你设计的球场,你凭什么签名呢?我们无法理解这种怪现象,就像我不能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是我的签名文章。另一篇文章也是我写的,但不是我的签名文章。
目前活跃在国际上的设计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好球员设计师, 另一类是专业设计师。一个好球员是否就一定是一个好设计师?我想这样的问题不难回答。对这类球场设计师,罗纳德是这样说的:“高尔夫球打好了,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一个熟练的或者是有洞察力的高尔夫设计师。(会打球的)基因并没有对设计师在球场签名设计的原创性的遗传起到太大作用,但对可打性的设计有一定影响”。
试想这些职业球手,他们整天在忙着在赛场上赚奖金,哪里有时间每年完成数量众多的球场设计?当然会有例外,譬如天赋异禀、精力充沛且兴趣所在,当然,最好还是要配置一个“强大的设计团队”,因为不好要求一个大牌球星回到学校接受专业培训再教育。
毋庸怀疑,这样的设计师或许在市场号召力上有一定的意义,但会有多少球员是奔着“签名”选择球场打球的呢?《朝向白皮书》也许可以做个专项调查。
其实我们都清楚这类设计大多数工作是交由他的工作班子的学徒们完成的,你也不要指望这类设计师对项目所在地的情况有多大的理解,包括环境、气候和人文。很可能这类设计师还不会读CAD图,也不会使用比例尺和其他绘图工具,更不要说规划、设计球道、果岭的造型以及顾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了。
有一则资料,2005年《Golf Digest》全美排名前10的球场中有5座(NO.1松树谷、NO.5奥克蒙特、NO.6圆石滩、NO.7美浓、NO.9美国国家林克斯)都是业余球员设计,这些球场都是历年世界百佳版上的常客。这些设计师的共同特点是:很高的高尔夫水平、痴迷高尔夫、见多识广、不以球场设计谋生。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统计一下,世界百佳有多少是大牌球星设计的,有多少是业余球员、高尔夫爱好者设计的,又有多少是通过“远程设计”完成的。
也许这样说不够公平,毕竟许多设计大腕在世界其他地方也都留下了优秀的作品,但在中国就是没有,我们也许更需要反躬自问,为什么在中国没有?
乔•帕索夫在回答为什么百佳多是老球场时说:当时的球场设计师非常幸运,拥有很多条件优越的土地。这个回答有一定的道理,由于在中国高尔夫迄今还是禁止项目,因此,也就谈不上指导——什么地方可以建、什么地方不许建球场,譬如,多大的坡度、什么样的地貌(湿地、水源地、林地、生态脆弱地区、稀缺物种栖息地)等。
因此,我们的许多球场实际上是在不适宜或不应该建球场的选址上建造出来的。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土方搬移、人工堆砌和原始地貌的破坏。大量的“重造山河”式的建造,产生好球场的概率肯定不会高。我们还发现,在美国循规蹈矩的设计师,到了中国也入乡随俗,动辄就是上百万方的土方,也干出了湿地/湖泊回填、重造山河、林木砍伐、占用农田这样的设计。
有一位美国设计师在参观他的同行设计的施工现场时说,这样的地方我在美国是不会接受设计的。所谓的职业操守,难道也有国籍之分?还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当两个设计师在同一个项目的土方挖填量居然可以出现数倍甚至十倍之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睁大我们的眼睛了?
好球场其实很多是被设计师“发现”出来的,好的设计师和大量的金钱可以建造出影子溪流(Shadow Creek)这样的球场,但建不出柏树岬(Cypress Point Club)和沙丘(Sand Hills Golf Club)。
重申美国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学会职业道德守则第一条也许不会是没有意义的:“会员应当尽力满足在保持自然资源、维护生态体系和保护环境条件下高尔夫运动的要求,协调这些要素与高尔夫发展中对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更多的情况是这样的,我们请了一位名设计师,然后又把图纸交由一帮“专业人员”去评头品足,专业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和见解,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一二三四条,要求设计师修改,大多数设计师因为报酬丰厚,只得忍气吞声修改了。到了施工环节,施工队伍也许还会因地制宜,以从实际出发的名义再次改动设计,既成事实之后,设计师该收最后一笔费用了,你还不认可吗?最后形成的是一个集中了中外专业人士特别是老板智慧的产物,一个“签名球场”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顺便透露一句,“好说话”的外籍设计师在中国会比较受欢迎,但我还要补充一句:有职业操守、坚持原则的优秀设计师将长久地受到我们的尊敬。
我们都清楚,一个好的设计将很大程度的决定了球场的建造成本、长年养护成本和经营效益,也就是说,一个设计师除了关注建造一个怎么样的球场之外,还需要考虑建造成本的控制和日后的可养护性以及可经营性,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设计师。
本土设计师的设计份额占到目前经营中球场的23%这个数字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短短的26年历史,我们在西方人的传统领域终于有了一席之地,虽然目前还仅仅是在本土。
份额也意味着责任,这是我们的本土设计师更需要认真思考的。高尔夫球场设计是一个包含着多学科的专业,除了设计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有农学的、美学的、园林的、运动学的、心理学的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需要有园艺、艺术、韵律、审美等方面的造诣,更需要有环保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虚心学习、积累经验、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更多的回到高尔夫设计起初的设计方式,更多地介入建造过程,在建造中不断地发现、更多的责任心、更多的心系环境、更多的关注效益等等,都是目前我们需要做的,而不要急着当 “大师”。
今年三月份,我有幸参观了在建中的海南山钦湾球场,当我看到满头银发的设计师比尔库尔整整一天都在恍若天成的球场工地中踽踽独行时,我终于理解了麦肯兹博士(Dr.Alister MacKenzie)建造完美球场13 条标准的第7条:“球场周边的景色应足够美丽,且所有人工建造之物应具浑然天成之感,让初见者无法将其与大自然区分开”,这样的现场诠释实在太难得了。我也终于理解,比尔库尔设计的沙丘球场(Sand Hills Golf Club)为何能够成为世界百佳球场前十名中的唯一现代球场。
中国高尔夫呼唤名球场的诞生,我猜想,这样的时刻为期不远了。中国高尔夫也呼唤着本土设计师的优秀作品,我想这也为期不会太远了,只要我们多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有足够的谦逊、用心和责任感,少一点浮躁、虚荣和功利。
在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世界百佳球场上举行冠以“中国”的世界顶级比赛,相信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0-04-26/12254957478.shtml 新浪体育
中国高尔夫数据之乱
中国高尔夫的数据之乱由来已久,从来就没有一个机构把它说清楚过,包括中国究竟有多少个高尔夫球场和多少高尔夫人口这样的基础问题。
关于球场数量,其实仅国家层面的全国性摸查,在中国高尔夫短短的26年历史中起码已经就有三次,分别是1997、2004和2009年,基本符合“过七八年就来一次”的周期率,但每次摸查之后都没有一个说法,以致从官方到民间、国内到国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2009年7月28日召开的中高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关于球场数量和高尔夫人口提供了两组数据,第一组:“目前,国内已经有500多个球场,高尔夫球人口大概有300万,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有着光明的未来”;第二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高尔夫球会近500家,球洞数合计约9500洞。参与运动人数百余万(含台、港、澳地区和外国在华人士)”。
同一个机构、同一个会议、同一天的新闻,关于中国高尔夫人口的数量就有两百万之差!这也够乱的了。
关于球场数量,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先生在其《美国高尔夫的启示》则是这么说的:“伴随经济危机,美国的20000家高尔夫球场已经盛极而衰,现在官方统计中国已有500多个球场,但我个人感觉应该更多一些,估计有800多个,下一步伴随休闲产业的迅速兴起,高尔夫产业一定会成为启动内需的一个热点”。王先生的“个人感觉”和“估计”比“官方统计”又整整多出300个球场!
还有专家不但提供了数据,还有预测。根据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26日的报道(记者 闫晓虹),在中国地产新趋势年会上有专家称“……中国目前有三百万人打高尔夫,打球人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零二三,无疑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截至今年,中国高尔夫球场仅有五百多家,未来的中国需要更多的高尔夫球场”。与会专家还预测,“根据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水平,2015年将赶超日本,拥有二千七百座高尔夫球场,2020年中国的高尔夫消费者将会是五千万”。
专家没有用“大概”、“不完全统计”这种提法,而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数!按照专家的预测,如果以我国目前有500座球场计算,意味着我们从2010年第一天开始,每天都将有一座新球场诞生!以我国目前的国情,这样的发展速度叫“迅猛”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这本来也就罢了,老外偏也出来添乱,世界知名的调查咨询机构毕马威发布的中国高尔夫调查报告称:“根据我们的调查,截止2008年底,中国有300个球场开打。很难对中国确切高尔夫人口做出统计,这个数字从30万-300万不等,根据我们调查,拥有会员证以及经常打球的人口大约在30万左右”。
《亚洲高尔夫月刊》的斯宾塞•罗宾逊先生也说:“我们估计中国目前(2006年)有30万高尔夫人口,其中包括在华的外籍人士,但球场经营者和一些相关人士却认为中国的高尔夫人口应该更多。有人甚至认为在5年之后,中国的高尔夫人口可以达到400万――这显然是个不现实的数字”。
一个统计数据居然可以有数倍到十倍之差,而且并行不悖,你还说不清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够乱了吧?
当然,也有清醒的读者提出了疑问,譬如在中高协第三次会议的报道下我们就看到这样的跟贴,有网友提出:“美国有2万个球场,3000万高尔夫人口,平均每个球场拥有1500名高尔夫人口,……,中国有300万高尔夫人口,只有500个球场,每个球场有6000高尔夫人口,是美国球场拥有量的4倍,为什么我们的球场还下场量不足?而且大多数球场还是入不敷出?”
这样的算术式其实很简单,但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连这样一个简单的验算都懒得做。试想想我们其实连一个统一的统计口径都没有,不乱反而是怪事了。我们大胆猜测,许多数据很有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被统计”出来的,譬如出于商业目的,有意对行业前景做预好估计。这样的事在中国并不奇怪,不是有两会代表就披露有的地方的GDP数据是被开会讨论出来的吗?
至于目前国内的高尔夫球场有多少个是经过正式批准、拥有合法手续、全国及各地区的打球轮次统计、测算、会员数量以及其他更多的数据,相信就更不容易说清楚了。
我们相信以下三点是导致高尔夫数据之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其次,定义不明确、界定不清晰、统计口径不一致是导致数据混乱的重要原因;第三,球场基础数据统计不完整、数据搜集困难也是主要因素。
正是有这么多的说不清和困难,《朝向白皮书》的出现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我们从2009年度《朝向白皮书》读到:“2009年我国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共有348家,共7772个球洞,折合约432个18洞标准球场”,“2009年全国约有30万高尔夫核心人口(年满18岁,一年下场打球超过8轮次的高尔夫人口)”。报告还对数据来源和有关定义、统计口径、测算方式均作了说明和界定,新中国高尔夫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对行业数据进行有意识的梳理,这应该是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后逐步成熟的表现,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2007年,我们在撰写《谈中国高尔夫打球人口》时就提出,“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成立一个类似NGF这样的基金会?我们的投资商、从业者、行业协会,除了关注商业利益之外,是不是还需要担负一点社会责任、行业责任。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健康发展肯定需要这种责任心,需要我们从爱护行业的角度,从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实实在在的做点基础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时隔三年,我们看到这件工作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当然,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白皮书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譬如,我们注意到本年度的白皮书就没有提供一个高尔夫人口统计数据。可以理解,宁缺勿滥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在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可靠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臆想的数据对行业并没有什么好处。
另外,相信报告的一些数据会与我们的感受有差距,有些数据与实际情况也并不完全相符,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数据源的真实性问题。
国内的许多球场对数据统计和整理不够重视,有的甚至就没有建立起统计制度,提供的数据有的也许是个估计数据,有的还有其他的想法,不愿提供或有意提供不真实信息。在一连串的积累误差之下,错误就可能出现了。
这令我们想起朱镕基总理“不做假账”的题词。根据项怀诚的文章介绍,朱镕基同志几乎从不题词,他在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却“破例”为新成立的国家会计学院3次题词“不做假账”,并明确指示将其作为校训。不做假账,是不是也很简单呢?这真的不简单!否则也就无须朱总理三次题词了。
回想起巴金先生晚年对于提倡“说真话”的执著,联系到朱总理“不做假账”的题词,我们感叹我们这个国度数据统计的不易。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今年两会期间,有关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就在两会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去年上半年,全国31个省区市公布的GDP数据总和为153769.4亿元,而国家统计局独立核算的全国GDP数据是139862亿元,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达9.9%。而且,这种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数据的现象已成“常态”:2004年高出 19.3%,2006 年高出3.84%,2007年高出5.1%,2008年高出8.8%。
三月份国土资源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又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打架”。国土资源部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上述报告相比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涨幅——“1.5%”,相差16.7倍。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笑话:“明明你口袋里只有50元,却搞一大堆数据证明你实际有100元的是什么人?” “骗子。”“错,是统计局。”
在“被的年代”里,我们只能希望中国高尔夫不要也“被统计”,希望高尔夫数据不“只是一个传说”,而市场和投资商、球场经营者、管理者能够不被不确实的数据所忽悠,这应该是这本高尔夫白皮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0-04-19/11444946051.shtml 新浪体育
“果岭14”之我见
“果岭14高尔夫精英邀请赛”的信息刚一公布,就引起业内方方面的注意,《竞报》记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个题材,用“一石激起千重浪”来形容这一消息,我觉得非常形象。如果说今年国内有哪些行业消息曾得到如此关注的话,我提出三条,一、天津杨柳青废除球童服务;二、K总的正名之战;第三就是今年年底的这场“果岭14”了。
这三件看起来不大不小、关联度不高、臧否不一的事情,也许是中国高尔夫有独立意识的开始,我们已经到了“将高尔夫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高尔夫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阶段了。换一种说法,就是中国高尔夫开始反思和独立思考了。
杨柳青之举,开国内自助打球之风,固然有金融危机、新劳动法带来的用工成本提高等大背景的考虑,但此举的更大意义在于我们的从业者开始对“传统”与现实作了权衡,毅然决然地剪掉辫子,这是需要勇气的。
“K总正名之战”和“果岭14”有几个共同点,一、都提出了自律问题;二、都是一个小范围的单项赛事;三、都引起了特定圈子内的关注。赛事的影响,说是“千重浪”也许有点过,毕竟,所谓“精英赛”,当然就是只为少数人准备的,或许不过是吹皱了一池春水,涟漪荡漾,但影响深远,值得思考。
媒体上王彤先生的“怎样对付果岭14”文章一出现,就因为赛事的特点鲜明、赛制新颖,顿时引起众多读者对赛事的关注。此后发表的两篇博文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篇是“在路上的人”写的“果岭14,要死!”,一篇是“老小子”写的“果岭14,我决意一试”,都提出了很有见地和启发性的见解,受到点击追捧也是自然的。由于新浪现在对跟帖采用了注册制,“果岭14”的官网反而留言不多,许多行业观点、意见就都是在这两篇文章中的跟帖中表达出来的,大家享受着自由言说的快感,再加上几个媒体的关注、行业名人的追踪访谈,这也都成了赛事的场外看点。
“果岭14邀请赛”原拟于11月2日举行,一场数十年一遇的大雪,将名不见经传的“果岭14”推迟到11月5日,刚好与万众瞩目的上海“汇丰杯”比赛撞车了,由于“汇丰杯”解说员在转播当中提起了远在北京正在举行的“果岭14”,这场原定专业、低调、小范围的“另类赛事”更是声名遐迩。
对于“果岭14”,自然可以见仁见智,“种草的”关注根系问题、明年的返青问题、草坪养护问题。球员关注的是速度问题、推杆技术问题等等,但根据赛事委员会的“果岭14简介”(我觉得更贴切的提法是“果岭14诠释”),赛事组织者的愿景还不仅限于此。
我关注“果岭14”有两点,一、在北方、匍匐茎翦股颖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果岭速度?达到这样的速度需要什么样的坪床和养护条件?二、就是宋亮亮先生提出的立标准问题。
我们的果岭坪床建造一直标榜是根据美国USGA标准建造的,我个人对此标准一直心存狐疑,一、地区条件(主要是气候条件)如何结合进这一标准之中考虑;二、事实证明果岭使用过程坪床会发生渐变,标准是否把这一渐变纳入考虑,以最大限度的延长果岭的使用寿命、保证果岭的品质。
根据辩证法的观点,空间与时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根据“一切运动着的物质都有其时空和空间的存在形式,也只有在一定的时空中才能存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USGA的标准是否可以放诸于四海而皆准、并如何在时间流逝过程中保持一种我们需要的常态,就值得我们思考。
“果岭14”赛事举办之前我到现场观摩学习周德先生的果岭养护技术,最出乎意料的不是根系长度,而是加州水郡的果岭坪床并没有按照USGA的标准建造!从现场照片我们也可以看出,坪床使用的果岭沙估计就是永定河的原砂,粒径较小,含泥量较高,还有泥团。就是在这样的坪床上,加州水郡将已经开业两年的果岭草根系养到20公分,将果岭速度提到14英尺!
这样的果岭坪床,密实度对提高果岭速度是有帮助的,但对草坪的生长则是不利的,如果一味追求速度,我们需要更密实、紧硬的坪床,而从草坪生长的环境考虑,果岭草则需要透气、疏松的坪床,我们遇到的问题几乎是个悖论,而加州水郡做到了,是如何做到的,希望周总可以把经验拿出来与草民们分享。
也许现在做出什么结论都还为时太早,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包括关注大家都关注的明年草坪返青问题。
宋亮亮先生提出的立标准问题,“果岭14简介”也提出来了,其实这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球场评定是由媒体操作的,美国也是如此,我们采用的标准也基本是沿袭美国人的标准和方法,即使抛开“潜规则”的因素,每次评选还都会引起方方面面不同的反应,我确信美国很可能也会如此,为什么会这样?我相信就是因为球场评选难以量化的原因。
在朝向集团举办的“球场评定博鳌论坛”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百佳多是老球场?最近看到一则资料,介绍美国球场评定的方式。评定小组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几个标杆球场,再以此为标准展开评选,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又使用什么标准衡量标杆球场呢?
“果岭14”的意义就在于提出了各种标准中的一项——果岭速度(注意,组委会申明了“G14不是全部、不是唯一”)。这就是宋亮亮先生注意到的立标意义。
对于我们的球会总经理、草坪总监和行业中人而言,这个标准可以说是硬指标,来不得半点的含糊和虚构,标准被量化之后,再好的生花妙笔、策划和宣传、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了,当然,你还可以找出种种的托辞
“果岭14”不是国标,也不是部颁,不同的地区、草种、球场定位、赛事等级应该有不同的标准,但我们起码已经知道有一个标准是可量化的、明白无误、可测得的。
球场评选标准中的“回味指数”、“审美指数”、“文化氛围指数”都有很强的主观性。特别是审美,这本来就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情人眼里出西施”、“焦大不喜欢林妹妹”,都在说明同一个道理。
我曾以某媒体的评选标准“球场观感”请教陶建凯先生,如何判定“球道造型是否起伏有致,线条流畅且圆润”。陶建凯说他的日本老师告诉过他,参照女性形体曲线美的标准。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述的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基本上就是美国人评选球场的方法——先确立标杆,宋玉也是试图确立一种标准,但他的这位“东家之子”却是虚无飘渺的。而庄子先生则几乎是否定存在这样一种标准,他的理由是:西施是公认的美人,跑到河边却把水里的鱼儿吓了一跳,哇噻!哪里来的怪物!可见标准建立之不易。
回到果岭速度14英尺,我同意有位网友的说法,不见得美国人就做不到14或更高,而是不希望太快的速度使果岭边的劈、切和果岭上的推杆成了一种碰运气的游戏。至于果岭速度以多少为合适,我觉得除了一个基本的“区间”标准外,还是要因时、因地、因草种、因球场定位、因赛事标准而定。
撇开标准是多少为适宜这个问题,有一点我相信大家也都是清楚的,就是要使果岭速度达到14英尺并且不伤害到草坪、影响草坪的生长、根系还能长到20公分,不容易!
按照周德先生的说法,“果岭14”源自朋友之间的畅谈闲侃,我曾笑言为“四个男人一台戏”,其实这其中还少不了“金门高粱”和“北京二锅头”的作用。酒酣耳热醉眼朦胧之际,多少关于江湖上的快言快语、扼腕痛惜、无奈和孩子般的憧憬、雀跃,可惜都因被明令不予记录而消失在酒香弥漫的房间了……。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09-11-17/15014700977.shtml 新浪体育
度假地高尔夫球场的开发与管理
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将高尔夫球场建在城市中心或城郊,已经不太可能了。以后的球场选址,将更多的是选择处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结合部,或建于远离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由于球场大多选择了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地区或者直接就是建在旅游区,周边也没有大量的常住人口,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旅游球场。而我们更愿意将之称为度假地球场。
未来,度假地球场将很可能成为高尔夫球场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
2、国家的耕地政策;
3、国民收入的提高;
4、交通的日益便捷
5、闲暇时间的增多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内容决定形式,那么,是什么内容构成了度假地球场这种形式呢?这种形式的球场与其它形式的球场又存在什么样的差异?这就是本文希望探讨的问题。
度假地,即度假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的原生态自然条件下,向游客提供包括住宿、饮食、休闲、锻炼、体育、娱乐设施的综合服务社区。提供生活与娱乐服务是此类社区的两个基本功能。度假酒店一般会是度假地收益的核心项目,在旅游+地产项目中,度假地产则成为主要盈利点,应成为项目前景评估的主要对象,而度假球场则是度假地和度假酒店内涵的扩大和延伸。
我们这里所说的度假球场,是指球场远离城市人口密集地区,缺乏足够的常住人口支持,地处旅游度假区,有赖于季节性的游客作为球场消费主体,有赖于度假区本身的吸引力度(度假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气候差异性等)和球场的特色、品质为特征的球场。
一般度假球场都会采用非会员制的经营模式(也有例外),球场与度假区成为一体化、互补经营。旅游度假球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一个让人们愿意不远万里而来的球场。因为,和度假酒店一样,回头客非常重要。
度假球场一般会采用日收费球场和酒店球场两种形式,这是由度假地的目标客户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资源整合,大多的度假地球场还会把球场与酒店捆绑运作,成为度假酒店球场。
酒店球场——是指为酒店所有,或与酒店捆绑运作的高尔夫球场。酒店球场有两种形式:一、封闭式酒店球场仅供住店客人使用,不对外开放;二、半封闭式酒店球场在满足住店客人需求之外,可以接受访客。
酒店球场的定位不在于球场与酒店的隶属关系和距离,而在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运作关系。美国影子溪流球场为美高梅赌场酒店所有,只有入住该酒店才可以到球场打球,但酒店和球场还有较远的距离,需要靠直升飞机或轿车泊送客人。
从长远发展看,酒店球场应该有很好的发展潜质,这是包括城市球场也可以考虑的:
1. 通过总体规划和设计,将球场会所功能嵌入酒店设计中,可以大大的降低建造成本、用工成本和运营成本;
2. 通过捆绑运作,能够互为促进并达到共赢的目的。
据统计,酒店球场在苏格兰就呈现很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在苏格兰有35%的高尔夫球场拥有酒店;在苏格兰的12个五星级商业高尔夫设施中,有9个球场拥有附属酒店。另据统计,高尔夫球场可以为酒店增加15%的入住率。
度假酒店和度假球场具有多种内在的共性,这也是这两种不同的业态可以完美结合的基础。
人们前往度假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忘却工作中的烦恼和焦虑,改变生活节奏。因此,度假酒店和球场的选址十分重要,受欢迎的选址包括海滨、山岳、湖泊、沙漠、温泉、森林、热带岛屿和其他风景点。远离嚣尘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三个重要条件,而这些也正是球场选址的条件。回头客对各类酒店和球场都特别重要,对度假球场则可以说是关乎存亡。
球场的定位应该是通过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分析,根据球场区位、交通便捷性、目的客户需求等条件,结合球场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建造和经营一个符合市场需求、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球场。
度假球场的定位还要考虑到其特殊性,包括:季节性经营、流动性客户以及和度假地其它项目的关系等。
在管理方面,球场与度假酒店管理也有许多的共同特点,譬如地区和项目的安全性(这是我们出游都会考虑的);环境景观及气候;高品质的设施;劳动密集型;设施必须被很好的维护;优质的服务等。
相对于城市球场,度假球场也有其特点:如
游客市场——与其它球场不同,度假球场主要服务于高尔夫市场中的度假和娱乐细分市场;还有以高尔夫度假为导向的团体和家庭;度假客人的流动性导致球场管理与会员制球场管理有很大的区别。
设施——度假球场的规划是以度假者为导向的,必须考虑度假者除高尔夫以外的其它需求;
位置——一般处在远离物品和劳动力供应中心地区;
公平及趣味——能够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季节性——多具季节性经营特点。
因此,度假球场管理的核心应该是创造一种能够促进并增强幸福感和愉悦感的环境,在实际运营中,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球场,营造令人愉悦和兴奋的环境来实现,尤其是通过友好而个性化的方式提供高质量服务来实现。
从度假地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度假地的唯一目的是为其客人提供一个能够逃避日常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场所,度假酒店则是在结合了欧洲和美国的酒店形式发展而来,在酒店的基础上结合更多的娱乐设施,提供度假活动的地方。
度假地的历史也是旅行和交通发展的历史,从船舶、公共马车、铁路、汽车、飞机,交通工具的演变影响了度假地的演变。
除此,闲暇时间的增加、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对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的普遍关注等因素,导致了度假地和度假酒店以其派生物——度假球场的发展。
度假球场规划与开发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与一般球场的开发大致相同,如投资方面的考虑、市场可行性、资金筹措、社区关系、开发成本等。需要特别考虑的是地区的支持,如交通、水电供应、网络、物资、劳动力等。
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球场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因为开发带来的拥挤、污染、自然资源的被破坏等。
在度假球场的开发中,开发商作为项目的发起人,起着提供风险资本、承担投资风险的责任。而球场的开发则是由开发商负责寻找并协调特定领域的一组专家,如建筑、设计和运营、财务专家,共同负责完成的。这样一个开发班子,应该包括:开发商、市场和财务分析专家、规划、设计工程师、承建商、律师、管理顾问或管理人员、会所设计室内装璜设计师、工程监理等。
一般的规划开发都会经过这么五个阶段:
1、构思、规划、启动阶段;
最初的概念式构思来自开发商、投资者、规划师、球场管理人等,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界定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开发流程、制定最初的总体规划。
2、可行性分析阶段;
内容包括当地概况;市场分析、选址的自然特点评估、财务信息、其它信息、项目评估、最后是专家意见。
3、筹建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主要是:资金筹措、土地使用权的获得、开发权的获得、制定总体土地利用规划、挑选设计师、制定开发成本预算、时间进度安排、获得各种政府各类许可、委托经营谈判或物色经营管理人。
4、设计和建造阶段;
包括:球道、园林、植被保护区、湖泊、会所、仓库、停车、维修区、员工生活区;还有交通、污水、雨水、给水、消防、供电、煤气、电话、电视、宽带等等。
5、开业筹备阶段;
包括开展积极的市场推广活动、制定各项政策、规程、制定商务计划(预算与销售计划)、招聘、培训并留住员工、开业筹备(采购、人事)、组织并管理各个经营部门、持续控制和减少经营成本和费用、维护设施、创造利润、不断改善项目形象。
就度假地球场而言,其组织原则、规划导向和市场营销的概念等都是以休闲度假为中心而不是以体育竞技和商务为中心,即便是在接待比赛和商务团队时也是如此。正因为度假球场着眼于休闲和娱乐,所以没有两家度假球场是完全相同的,也不可能通过克隆获得成功,因为客户与地理条件方面存在着太大的差异性。
构成成功案例的主要有以下的因素:
• 度假地有吸引力的地理位置;
• 球场设计的吸引力;
• 球场独特的体验;
• 良好的个性化服务;
• 性价比;
• 气候;
• 同与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同或高于自己的人们接触的机会;
• 文化、历史、自然吸引物;
• 家庭式的氛围;
• 有吸引力的物质环境;
休闲市场是一个范围很广、形式多样的产业,包含了产品和服务,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个人休闲花费在1974年是734亿元,1984年,上升到1814元,十年之间增长了近150%。倾向表明,休闲消费逐渐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需,而不是奢侈。度假酒店的出现和发展带动了酒店附加功能的研究和发展,高尔夫是其中的一项。
中国也呈现了同样的趋势,据2007 年底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全国星级饭店总数已达到14327 家;截至2007年,中国有星级度假酒店111家(仅占星级酒店总量的0.7%,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2006 年全国星级饭店实现利润33 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比增长了两倍多;星级饭店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60 万人。空间意味着商机,中国的度假酒店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国民休闲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全球休闲与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当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就将进入休闲消费、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预计“十一五”期末将接近4000美元,已触及了休闲消费“爆发性增长”的中低线。
2008年几大城市的人均GDP,广州市为8万元人民币、上海市为1.05万美元,杭州市1万美元、北京市9000美元。全球著名的传媒机构尼尔森公司调查,近年来,我国53%的消费者计划把节余资金用于休闲、旅游等,这个比例居于亚洲14个国家之首,高于新、泰、马、日、印等国。休闲作为一种业态,目前国内既有传统消费场所,也有乡村庄园、葡萄酒庄、高尔夫球场、豪华游艇、迪斯尼大型游乐园等西方“泊来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从国家层面定位,要求积极培育休闲这一消费热点。而国民休闲是一个国家发展到“盛世”的内在表现,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和生活水准高度的重要体现。
汽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截止到2007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5356万辆,其中,私人汽车达3239万辆。从“八五”初到“十五”末,十五年间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比例从15.8%上升至58.5%。汽车进入家庭开始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自驾游”成为最初的汽车时髦,“农家乐”成为最初的大众休闲度假方式。
我们可以将高尔夫旅游定义为——指以高尔夫运动为主要旅游目的、到某个非长居地进行的非功利性休闲度假活动(不是高尔夫比赛、竞技的概念)。
高尔夫旅游度假文化为高尔夫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在高尔夫旅游度假文化中,高尔夫文化是高尔夫旅游文化的本体,休闲文化介入其中,被尊重的度假消费者身份部分取代了“球员”身份,追求补偿感、放松感、体验感的需求提到较高的层次,同时追求有异于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方式。
高尔夫运动特征与休闲经济需求具有多方面的吻合,如
1. 高尔夫球运动植根于大自然与现代观念需求吻合;
2. 高尔夫球运动适合各种性别、年龄、体态、体能状况的参与者;
3. 高尔夫球运动具有较高的国际性;
4. 高尔夫球运动具有运动创伤少、竞技强度和对抗性不高的特征;
5. 高尔夫球运动强调打球者的自律性;
6. 高尔夫球运动的本质在于自我挑战;
7. 休闲经济时代改变传统生活方式;
8. 休闲需求上升推动旅游产品结构性变化。
高尔夫球员希望体验不同的高尔夫球场,则构成了高尔夫旅游的诉求,而这些诉求,是通过球场本身和自然、文化环境的吸引;气候差异性条件的互补;不同风格球场的魅力;异国、异地风情的体验而得到满足的。
影响度假球场发展的因素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原因。其中内部原因主要包括场地自身条件:场地规模、自然条件、借景资源;球场设计品质:设计团队声誉、球场独特性和趣味性;球场建造质量:球场施工团队声誉;球场营运管理水平:场地维护管理状况 、球场推广运作管理水平、球场服务水平 、球场管理成本 、硬件设施状况;投资商背景:专业(行业)背景、国际背景、公司文化背景、价值观。外部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政策环境: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区位交通:大区位、小区位、交通便利性;市场资源条件:区域宏观经济状况 、人口密度 、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 、潜在高尔夫客源数量等 ;服务市场完善程度:高尔夫教育、高尔夫媒体、旅行社、赛事招商及转播等。
国外有关休闲度假的一些市场调查数据也许对我们窥测未来会是有帮助的,万豪的美国市场调查显示:有73%的旅游是在为期三天以下;其中60%是在周末;28%的旅游持续了四天以上。美国旅游市场调查2/3的美国人一年至少到离家100英里以外的地方旅游;旅行者一年要进行3.6次平均持续4天的旅行;汽车是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占75%);据莱文索/霍华士美国度假业调查,最常见的度假酒店娱乐配套包括了游泳池-74%;网球场-68%;海滩-51%;高尔夫-42%。
毕马威(KPMG)在中国大陆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高尔夫球场中,有42%的球场是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相关的;这些高尔夫球场都表示,房地产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还有60%的球场承认,他们所销售房产的售价,比没有高尔夫球场的同类房产售价高出20%以上;在投资回报方面,目前最好的项目还是与酒店以及房地产相互结合的高尔夫项目;
毕马威认为,2007年中国是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位于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而在2020年将成为第一目的地。
国际高尔夫旅游协会(IAGTO)则估计,以打高球为目的的旅游,美国的市场总额120亿;欧洲40亿;英国6亿。汇丰高球元素对亚太区的调查,75%的出游者在度假时打球(调查人数1500人,包括不打球者);54%的球员每年出国打球,其中,香港64%;新加坡66%;韩国68%;
36%的高球爱好者会选择邻近设有球场的度假地。
对现有市场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项目开发的判断,譬如,是谁构成了潜在市场(年龄、收入、教育、职业)?是谁构成了现有市场(年龄、收入、教育、职业)?他们来自何方? 市场份额有多大?市场增长和盈利的潜力如何?
市场细分是分析需求的一种手段——具有相似需求的消费者被划分为同一群体以寻找潜在的目标市场,即那些尚未成为我们的顾客但可能被吸引到度假球场来的人。
人口的变化肯定会对旅游市场产生影响,人口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婴儿潮一代在2006~2020年的未来15年间将是中国生产与消费的主力。2006年他们的年龄为26~44岁,2020年他们的年龄在40~58岁。新浪网对高尔夫球员年龄的调查显示,40岁以上的高尔夫被调查者占到了55%以上。婴儿潮一代的年龄阶段表明他们将进入一轮大规模消费周期,这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直至劳动力峰值。
度假地球场与其它类型的球场面临的问题大多数是一致的,如税收问题、经营许可问题、打球人口不足问题等 。度假地球场也有自身的问题,如度假地一般都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由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制约,新的法律(劳动法)又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导致用工成本不断攀升,也导致员工流失提高。这是度假酒业都普遍遇到的问题,对于处于荒僻之处的度假球场尤甚。还有就是季节性经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些对于度假地球场都是一种考验。
虽然如此,我们对前景的展望仍然是乐观的,休闲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市场的人口变化及未来的增长、度假球场的新理念、旅游+地产模式的应用,这些都是度假地球场开发的有利因素。
度假地球场一定得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作为一种传统的行业,人的作用永远没有改变,度假球场是为了取悦客户而建造的,但无论多美的球场,还不是人们愿意不远万里前往的唯一理由,一座没有服务的球场无法取悦客人,是服务,始终是服务在吸引着客人反复惠顾,无论社会如何进步,老式的好客的服务才是度假球场的本质。
而从投资的角度看,度假球场的开发是一种长期投资,如果结合了会员制和地产,必须分阶段实施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应用,因为度假地的开发有一个成熟期,过度或过早开发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税收政策、市政设施和整体推广必须部分依赖于当地政府,一个度假地合力的推广比一个球场的推广更容易被度假者所接受。
以旅游带地产是一种新型模式,正在被许多的传统度假地所使用,高尔夫球场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类似项目的盈利点应该着眼于度假地整体开发规划,前期着眼于球场的GOP持平和球场对地产以及酒店的客源贡献,长远和持久的利益则需要投资者有更大的“希望”和“等待”。
(吴若成 本文参考了Chuck Y. Gee所著的《度假酒店的开发与管理》一书,也引用了其他机构、专家的调查研究成果,谨致谢!)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09-09-21/11224598610.shtml 新浪体育
高尔夫项目开发过程的迷失
高尔夫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向复合型转变,新建的传统的、单一的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正在逐渐减少,新建项目大多结合房产开发、旅游开发以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复合型项目不仅仅是将各种不同业态做简单的组合,而是对各种不同业态进行整合,资源的配置、共享、统筹非常重要。复合型开发也对发展商、规划师、球场设计师、运营商、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尔夫项目在这类复合型开发中往往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个高尔夫项目从规划到经营,是由规划、设计、建造、经营四个阶段构成的,每一个阶段的工作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贯穿这四个阶段全过程、一以贯之的统帅整体项目达到业主既定目标的,则是在此之前确定的项目定位,就是——建一个什么样的球场和如何经营这个球场(参见拙文《若成与李昆:关于高尔夫球场市场定位的探讨》)。这是贯穿开发全过程、保证项目能够准确达到既定目标的基础。很可惜的是,我们的大多数高尔夫项目均被分而治之,一个整体项目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最后,就难怪已建成的项目大都与业主原来的期望去之甚远了。
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
业主有一块地,也有了建造一座高尔夫球场的想法,当然,他也已经知道高尔夫球场对房地产(或旅游项目、酒店等其他业态)价值提升的作用,房地产是这个项目是否可以获得利益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们找来规划师,把我们的想法告诉他,规划师开始根据既定条件和他得到的指示进行规划。这时,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四点现象:一、规划师已明白这将是一个房产主导盈利型的项目,他首先要考虑房子的问题,如房产与球场地块的分配、建什么样的房子、容积率是多少等等,这些是他的首要考虑;二、这时,我们的球场设计师还不知道在哪里晃悠,他一般并未被邀参与这一至关重要的阶段;三、球场未来的经营管理者也还没出场,他将负责日后高尔夫球场的经营和管理,承担各种经营和管理指标,而他没有参与到这个阶段,球场是在一些并不需要对此负责的人在打理,建成什么样的球场更好经营、更符合环保要求、更节省管理成本一般也并不在这些人的视野中;四、更可怕的是这位规划师很可能就是一个房产规划师,也不懂高尔夫,不知道高尔夫球场选址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样的地形地貌更适合于建造球场,不懂得如何处理球场与房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规划共享市政(道路、管线、排水等)、如何确定安全距离等。
之后,我们会得到了一份美轮美奂的总体规划图,业主需要的东西都体现出来了,有球场也有房产,规划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下一步,我们开始寻找高尔夫球场设计师,我们也找到一位设计师,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商业谈判,终于有了一个设计合同,主要的谈判内容是设计费以及如何支付和图纸的交付时间,还有就是访场次数和其它费用报销等问题。我们给设计师的既定条件是——被指定的一块约1200亩的土地(一般如此),通常是要求建一座“一流或者第一”的、锦标赛的、国际标准的、72杆的、7200码以上的高尔夫球场。设计师经常也开始抓狂——所给的条件可能与业主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地块可能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并不适合建高尔夫,如地形地貌问题、环境保护问题、面积不足、土方平衡问题、通道问题、水源问题等等,设计师开始他的镣铐之舞,结果是不是“一流”或“锦标”,那就天晓得了。
同时,我们还会找一个会所的设计师,由于我们的运作习惯与欧美不同,国外设计师不太容易被选中,当然,价格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设计师,我们的选择目标不得不转向房屋或酒店设计师,当然,他最好会打高尔夫,了解一点高尔夫的运作。根据我们的指示,最后出现的往往是一个包含各种功能的、酒店式的俱乐部会所。此时,未来的会所管理者也还没出现,他也不参与此阶段的工作,他将在未来的日子里为这些功能设置如何产生效益而头痛不已。
我们继续折腾——考察建造单位、招投标,造价问题肯定是我们最关注的,当然是花钱越少越好。这一阶段一般还会被再度被肢解——土方施工会被业主的指定单位来施工,而这个单位往往又是一个对高尔夫一窍不通的土方队伍,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清表图被置之度外,大量的原始植被被破坏,土方搬运、填挖均以方便快速为目的,大自然千百万年的积淀可能被改造为一幅满目疮痍的山河破碎图。当然,我们会再请来一个园林设计师,花更多的钱去做所谓的球场园林景观,这园林设计师很可能也不懂高尔夫,他的设计很可能不符合球场园林的竞技、指示、隔离、安全等要求,我们在此后的日子里,还得不断的改造和花大量的钱养护这些园林。
球场终于还是建成了,经营管理人员终于可以闪亮登场,问题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被发现,建造单位、土方施工、设计师、规划师都有理由推诿、互相指责。木已成舟,我们就承认现实吧,增加一些预算进行弥补是必须的,经营管理人员从此就开始了与球场经营与生相伴的改造和修补工作,前期被我们一分一厘省下来的钱在此后都要被加倍的偿还出来,而且是长期的偿还。土方的、造型的、喷灌的、草坪的、排水的、园林景观的……,球场也许不得不成立一个工程部门来负责这项长期的工作。
这样的故事,还在被我们不断的重新演绎,古老的村庄,仍然唱着过去的歌谣。
在上述重复演绎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
一、 一个商业项目是由一批建造专业人在各负其责,他们均不需要对市场和日后的经营管理承担任何责任,而负责球场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却并不参与这个过程,这是一个明显的经营管理者缺位问题。;
二、 大陆的高尔夫行业链条不完整,缺乏类似地产业的辅助机构,能够以市场客户为中心,以经营管理为目的,可以把控规划、设计、建造全过程,建造出一个符合市场需求、满足运营要求的球场;
三、 行业还缺乏类似品牌酒店管理公司这样的机构,能够自始至终参与项目的开发并负责日后的经营管理。
中国高尔夫行业或许还是一个懵懂少年,初生牛犊不畏虎,勇气当然可嘉,但市场并不因此会给与高尔夫以另眼相待,行业性亏损的根源,起码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在项目开发过程就已经被注定了的。如何解决这种现状,规划和建造一个符合业主期望的高尔夫球场项目,改变行业性亏损问题,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呢?
吴若成
2009-4-30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09-04-29/10574351777.shtml 新浪体育
高尔夫有文化吗?
高尔夫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游戏,这么说,可能许多热爱高尔夫的朋友会不高兴,但高尔夫确实是由苏格兰牧民的游戏,进而成为宫廷贵族的游戏,而最后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游戏的。高尔夫成为一种体育运动,是后来的事情,高尔夫成为一种行业,也是后来的事,就是今天的中国,高尔夫还是按照娱乐业分类交纳税收的。
游戏也有文化吗?答案是肯定的。
高尔夫的文化属性,从1754年5月14日,22个贵族绅士组成的Society of St Andrews Golfers采用了”Articles and Laws in Playing Golf – The Rules of The Gentlemen Golfers of Leith”13条高尔夫规则开始,便进入了它的“文明史时代”。
如果说游戏、运动是高尔夫的载体,那么,文化就是高尔夫的灵魂。
文化并不玄乎,不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近日有一位高人向我感叹:现代人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其实,没文化也是一种活法,也是一种文化。
从一个民族爱好的游戏,或许可以窥视到该民族的一些文化心理,譬如围棋的全局观念,譬如桥牌的团体性和智力性(桥牌的前身是“惠斯特”,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意思是安静);譬如对团队意识、协作性要求较高的足球、排球、篮球、橄榄球;譬如,高尔夫的自律、公平、热爱大自然、自我挑战;譬如麻将的“盯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糊不了也不能让别人糊”……
你如果选择高尔夫生活方式,你同时也应该选择了自律的生活态度、选择了尊重公平竞争、选择了绿色环保、选择了挑战自我。我们有太多的高尔夫迷,但有的可能只是分别喜欢高尔夫的运动属性、游戏属性或商业属性,而在乎高尔夫文化的并不多。毕竟,文化不能当饭吃,文化也不能提高你的球技。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尔夫迷”,才有了许多高尔夫球场上的丑闻,譬如,高尔夫球场上的暴力、高尔夫球场的作弊、赌博和其他不文明行为。
故事一:某日,某俱乐部举行友谊赛,恰逢大风雨,赛毕报成绩,一老同志赫然以最低杆数得总杆冠军,居多位高手之上,众愕然,该同志逢人便讪笑说:这高尔夫啊,贼怪,打顺了,想打不好都难,我今天就打顺了。
故事二:一球手在深沙坑里,高叫:看球,我要打了!俄而,一球连沙飞出,同时还见一手扬起。
故事三:球手甲、乙分别都将球打进长草,两人都到长草区找球,甲见一球,是乙的球,环顾四周无人,用脚将球踩入土中,窃喜中,乙已悄然将一球置球道,高呼:我的球找到了!原来没进长草!甲欲说还休,顿足长叹。
这样的故事,每一个高尔夫人肯定都可以讲出很多。
球场培训教官遇到过这样的提问,球童问:老师,都说高尔夫是绅士运动,怎么我们老是遇上流氓?并列举流氓种种,从不遵从球场规矩、作弊、豪赌、性骚扰到打人骂人。呜呼,我们如何教育孩子?高尔夫就这么“文化”吗?
如果说,游戏、运动,是高尔夫的“技”,那么,文化,就是高尔夫的“道”。
“志同道合”,因此,杰克.韦尔奇说: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在高尔夫球场上结识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有了大大小小的打球圈子,而有些圈子就不和另一些圈子一起玩,有的人,许多人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虽说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当高尔夫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商业与高尔夫的联姻产生了高尔夫行业,有了行业,就有了从业人,逐渐具有了各种的行业形态,包括行业组织、行业惯例、行业规矩、行业操守、行业风气,还会有行业潜规则等。
作为行业的高尔夫,当然也应该有“道”的要求,“盗也有道”,况商业乎?普遍承认的商业道德是诚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道,是道理、是法律、是道德,当然也有法律、舆论管着,但总有法律管不到的地方。
古代故事:甲夜潜见乙,谋一事,许以好处。乙曰:岂可。甲曰:他人无知也。乙勃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可说他人无知!
因此,自律是另一种境界。譬如,“绿灯行、红灯停”,是为了你和他人的安全,和警察、摄像头、罚款无关,有没有警察和摄像头,会不会被罚款,都应该“绿灯行、红灯停”,这就需要自律。譬如,球会由于在话语权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就要警惕不要滥用话语权,损害了会员的权益;会员自觉遵守球场规矩是一种美德,和巡场员在不在场、是否被发现导致被罚杆、罚款并无关系。
当球会视会员为自己的会员,会员视球会为自己的球会时,相信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契约纠纷、忽悠会员和坑、蒙、拐、骗,不会损害会员的权益以求获得眼前的额外收益(陈朝行先生说得好:球会是会员的),这也是道。
无商不奸,这是社会对商人的看法,虽然有失偏颇,但也说明商人的社会形象一贯不佳。李嘉诚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追求金钱和权力,而置人类高尚情操于不顾的话,那么,一切进步及财富创造都将变得毫无意义”。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先生远远的走在我们的前面。
我的看法,奸诈和商业谋略具有质的区别,所谓“守正出奇”,首先要“守正”,这就是道,其次才是“出奇”。偏离了道,纵是奇谋百出,最后也只能落个奸人的骂名。耶穌說:“人若贏得全世界,却失去自己,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何意义?”。
不久前逝世的柏杨先生(愿他的灵安息),曾经以《丑陋的中国人》一书风行一时,至今“酱缸文化论”依然发聋振聩,高尔夫是不是也掉进了大酱缸了?
存在决定意识,也许,我们还需要耐心等待,真正文化的中国高尔夫还得假以时日。基度山伯爵说:“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吴若成)
新浪高尔夫2008-6-5
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08-06-05/15383702776.shtml
美国高尔夫纪行(一) 高尔夫:老人和孩子的运动天堂
为了克服时差,我们一下飞机就赶赴球场,一个叫RANCHO CANADA GOLF CLUB的公众球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球场应该称为“日收费球场”。这类球场没有会员,对公众公开开放,属于美国四类公众球场中的一类(其他三类公众球场分别是:市政球场、半封闭会员制球场和军用球场,按照NGF的统计,2006年,这四类球场占了美国球场总量的77%)。RANCHO CANADA GOLF CLUB球场18洞打球收费是40美金,在美国的同类球场中(顶级公众球场除外)属于中等收费水平。
球场让我们真正体验了“公众”的本来意义,开放和价格适宜是其主要特点。或许正因为美国存在大量此类的公众球场,能够向大众提供价格适宜、方便快捷的场地和服务,才使高尔夫平民化成为可能,高尔夫也才会成了美国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美国的高尔夫运动也就拥有大量的打球人口,并形成庞大的高尔夫市场。
我们在美国球场注意到和中国目前的打球者的构成是不同的,老人与青少年,成了美国高尔夫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据NGF统计,2006年,美国有610万5-17岁的青少年参与到此项运动中来,老年球手则约占美国高尔夫总人数2870万的1/3,下场次数占了总下场次数的56%。以下我们拍摄到的场面,在美国的公众球场中其实随处可见。 继续阅读
美国高尔夫纪行(二) 圆石滩:不可复制的美
“如果我的生命中只剩下最后一场比赛,我会选择圆石滩。从看到这个球场的第一眼开始,我就爱上了它。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场。”———高尔夫传奇选手杰克·尼克劳斯
17英里(17 Miles Drive),一个以环场路的里程数命名的社区,却成了一个顶级豪华的代名词并居然被中国万科在深圳所拷贝(说实话,我对中国地产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直不敢恭维,不伦不类的洋名字几乎充斥了整个地产界的楼盘,万科,是最少COPY洋名字的地产公司)。一个商业行为,却成就了一个远离嚣尘、超凡脱俗、如诗如画的度假天堂,成了亿万富豪和明星聚集的地方,这是一个美国式的传奇。
圆石滩,被称为“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最佳连接处”,一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地方。
圆石滩有许多值得缅怀的地方,1944年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这里拍《玉女神驹》(National Velvet)。1992年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在这里拍了《本能》(Basic Instinct)。张大千曾在十七英里南端艺术家聚居的小镇Carmel(卡迈尔)和圆石滩一共住了10年……。
在这里还上演过一幕荡气回肠的商业传奇,1992年,美国人心目中的明珠——圆石滩被日本人所收购,这让许多美国人愤愤不平,更让许多高尔夫爱好者伤悲。七年之后,1999年,热爱圆石滩的美国精英们联合起来,用8.2亿美元的价格收回圆石滩,让她重回故里,才完成了美国人的梦想。圆石滩“回归”当年,球场举办了99届美国业余赛,用99届美国业余赛的形式让这一幕商业传奇永久地载入了史册(美国人是不是也和我们中国人一样把“99”看成“久久”啊)。
这就是圆石滩球场,2001年,圆石滩被美国《高尔夫文摘》评选为美国最好的球场,这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共球场得到如此高的荣誉。这里举行过许多大赛,比如每年都有的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1972、1982,、1992 和 2000年的美国公开赛。也就是在2000年的第100届公开赛中,泰格·伍兹凭借15杆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并从此奠定了他的王者地位,英雄,曾从这里崛起。
我们走近圆石滩,犹如走近一个美国式的梦,曾经上演的一幕幕角逐和抗争、胜利与失败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这个场地上,我们更能体味到英雄的快慰和欢乐,在欣赏陆地与海洋完美连接的美景时,也可以感受到失败者的落寞。
当大众的欢呼声和目光追随着胜利者的时候,矗立在海边的那棵著名的孤柏(the Lone Cypress,据说已有400年的历史了),依然寂寞而执著,不管潮起潮落,也不管风从哪里吹来,又要向哪里吹去。
这个诗一样美丽而又充满了梦想和荣誉的球场,是一个不灭的诱惑,是一个值得你不远万里而来的地方。海洋、陆地、沙滩、海豹、悬崖、球场、野鹿、参天古木和人文传奇、历史还有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是圆石滩不可COPY的原因(在圆石滩球场,我说了“圆石滩,不可COPY的美”,那时,我还不知道类似的话75年前就已经有人说过了。回国之后,我在柏树岬俱乐部的当地规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我不希望其他任何人有机会去建造另一个像柏树岬这样的球场,正如我不曾想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还会如此壮丽的集合了海洋、岩石、沙丘、松树、柏树的球会。麦肯兹 1932”)。
圆石滩公司共有4个球场(还有一个小9洞),由圆石滩公司自行管理,该公司成立于1900年。
这四个球场分别是:1、 圆石滩林克斯球场(Pebble Beach Golf Links);2、 西班牙湾球场(Spanish Bay);2003、2004年被美国《高球文摘》“美国最伟大的100个公众球场”评为第五;3、 间谍眼镜山球场(Spyglass Hill Golf Course有译为眺远山),1966年开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球场之一。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固定举办场所;4、THE DEL MONTE高尔夫球场。以
上四个球场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当首推圆石滩林克斯球场(Pebble Beach Golf Links),也就是我们这次到访的球场之一。这是美国人心目中最美丽的球场,伍兹 、沃森和尼克劳斯等曾在此夺冠的球员都承认,圆石滩有着“与英国公开赛场地(安德鲁斯老球场)一般的高贵气质”。
以下为我对圆石滩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n 圆石滩是一个公众球场,是美国也是世界公众球场中的翘楚,要在这个球场打球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入住球场的酒店(这是最有机会订场的);另外是提前1天预约(这就要看你的运气了)。这种模式,非常适合于度假地球场,可以给我们以借鉴,18洞的果岭费是500美元;
n 由于球场区位、品质、气候、交通条件的优越,球场的年接待量达到6万人次。这样,球场仅果岭费的收入一项,一年就是3000万美元,其经营效益,比许多会员制球场还好(当然,有的会员制球场并不以赢利为目的);
n 偌大的一个高尚社区,除了入口处的保安亭外(这样的入口一共有四个,主要是收费,入门收费9元,因为17英里是私家公路),我们没有见到一个保安人员,在这样一个豪富云集的地方,如果是在国内,可能是匪夷所思的;
n 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发展商并没有见缝插针的发展房地产,而是保持着较低的容积率,划出许多保护地,以保证该地区的原始风貌和与球场的安全距离,这种做法,反而极大的提升了地产的价值,并成为真正的豪宅,这一点值得我国的发展商思考; 继续阅读
美国高尔夫纪行(三) 偷窥柏树岬
“只有诗人才可能描绘出柏树岬球场的美丽”,塞缪尔·F.B·摩尔斯(蒙特里半岛早期发展的主要策划人)
由于看了杰夫.沙克尔福著的《阿利斯特·麦肯兹的传世之作——柏树岬高尔夫俱乐部》一书,想一睹柏树岬就成了我们此行的心病,但由于该俱乐部采用封闭式会员制,在没有会员陪同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接待访客,我们始终未能得见庐山真面目。但执著如魔鬼,纠缠如毒蛇的心病,竟让我们在球场外围留连逡巡了两次,并最后闯进了球场的专卖店。虽然我们最终也未能得窥柏树岬俱乐部的全豹,但俱乐部这种对理念的恪守,确是我所最欣赏的,也正是这种对俱乐部经营理念的恪守,才使柏树岬成为高尔夫爱好者的一个梦,也因此而奠定了俱乐部的品位。
柏树岬球场(Cypress point),开业于1928年,是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半岛圆石滩上一家仅对会员开放的球会,被业界尊为“高尔夫世界里的西斯廷教堂”。因为在高尔夫人的心目中,艺术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设计师麦肯兹(Mackenzie)大夫在追求完美上有着相似的理念。柏树岬俱乐部看起来像是上帝先创造了一处壮观的境地,然后再在上面设置一个高尔夫球场,而事实则是天才设计师麦肯兹大夫借上帝之手完成的,球场是个私密性很高的私人球会。
我不是诗人,无法告诉你柏树岬是如何的美丽,只好请大家看照片了。有关柏树岬俱乐部的故事,请阅读中信出版社出版、苏国新翻译、王军董事长作序的《阿利斯特·麦肯兹的传世之作——柏树岬高尔夫俱乐部》一书。
在17英里大道看柏树岬——一道木栏杆,拦不住无边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