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克斯高尔夫设计策划

“绿分五彩”说草坪

U6605P6T12D7189032F44DT20140531051208 继续阅读

水危机,丧钟为谁而鸣!

2014年4月28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新水价方案中,非居民水价每立方米平均上调2元,高尔夫球场和滑雪场用水纳入特殊行业水价管理,每立方米160元。

消息公布后,或许因为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政策,业界反应总体淡定,隔河观火的有、麻木不仁的有、浑浑噩噩的有,当然,积极行动、寻找对策的也有。

诚然,目前公布的新水价方案调整的范围只是自来水的价格,与高尔夫直接相关的充其量也还只涉及到球场的经营、生活用水部分,高尔夫球场大量的草坪浇灌用水并不在此调整范围,这或许是业界淡定的另一个原因。

高尔夫球场灌溉使用自来水作为补充水源或许有,但肯定并不多,有的话用量也不会很大,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球场也不会使用,毕竟成本太高。

处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些高尔夫练习场,如果得不到其他水源,甚至无法打井取水,不得不使用自来水作为主要灌溉水源的,在这次水危机中将首当其冲受到打击。据了解,北京区域内各种规模的高尔夫练习场有六、七十家。

高尔夫球场大多建于郊外,选址的时候,具备充足的水源是重要的条件,一是为了灌溉,二也是为了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郊外获得自来水供应基本不太可能,因此,选择傍水而居的球场不在少数,没有这个条件的就要自建湖泊蓄水,这是必要条件。

本文要强调这里指的是“补充水源”,因为,不管是否具有外部水源支持,几乎所有的高尔夫球场都会规划有一定面积的水域作为蓄水湖,多个的蓄水湖之间互相贯通,最大限度的收集地表集水作为主要水源,同时最大限度的回收喷灌水形成循环使用,成为基本密闭的系统,做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高尔夫球场只有当自身蓄水不够用时才会引入外部水源或采用地下水,建于江河湖海边的球场另说。

按照北京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mm计算,不考虑蒸腾、流失、渗透等原因,理论上,一个占地1500亩(100万平方米)的集水面积上可被收集利用的降水量是50万m3/年(1000000m2x0.5),其中只要有60%可以被有效收集利用、储存,再铺以正确的草种选择、科学的管理、正确的草坪养护理念,基本就可以满足球场的灌溉了。

《朝向白皮书》2011年版有一章“中国高尔夫球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专题,该报告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51家球场的有效调查样本, 折合77个18洞球场的较为准确的水资源利用的数据。数据显示,采用多种水源作为球场喷灌补充用水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有12.2%的样本把市政用水作为补充水源之一(见下表,多选题问卷)。
U6605P6DT20140518132433 继续阅读

中国高尔夫的困窘与解决之道

到了2014年的1月10日,就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微博]球场的通知”(国办发[2004]1号)发布十周年了。回顾十年禁令下的高尔夫发展历程,行业在政策的隙缝中匍匐迂回,曲折而艰难,一直也未能有一个规范的政策环境可以让行业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而十年的禁而不止、十年的野蛮生长,确实使政府的公信力也蒙受影响。

对高尔夫的“抹黑”运动在主流媒体的引导下表现出来的舆论一致性,颇能体现我们的舆论工具的特色,我们的媒体有这样的基因,所以才说,中国搞“文革”还是有社会基础的。在讨伐过程中,媒体对高尔夫的“宣传”,已经足以让普通百姓一提到高尔夫就会联想到污染环境、浪费水资源、占用耕地、腐败温床、甚至加重雾霾,所有的罪名也都足以叫人见到高尔夫三字就想踹两脚。

在义愤填膺的声讨潮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媒体站出来告诉国人:这只是一个体育项目,还是一项奥运比赛项目,而这项运动风靡世界,三万多个高尔夫球场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被各阶层的人所喜欢,有着数以千万的运动爱好者。说出这样的话,往往只需要一点常识。

十年的行政干预竟然起不了作用,原来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也失灵了,十年的禁而不止颇令人尴尬。难道只是因为高尔夫特别胆大妄为、无法无天吗?其实,应该被叩问的不仅仅是高尔夫,还有我们的治理方式。

我们素来就有以政策代替法律的习惯,发“通知”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做法,最有名的当属“五一六通知”了,当年就曾以一纸通知掀开了一段史无前例的历史,长达十年,可见“通知”威力不小。

但时代终究还是不同了,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了,可惜的是我们的执政者还是更习惯于“计划”、“管理”和“干预”,我们还是没有充分意识到市场自有其内在的力量,没有真正意识到需要尊重市场。

在(国办发[2004]1号)文下发七年之间,中国的高尔夫球场大幅增长,数量从170多座增加到近600座。为此,2011年4月11日十一部委又联合下发了特急-发改社会[2011]741号文,再次提出清理整治高尔夫,还明确规定了各地上报清理整治结果的时间,至今,741号文下发也已经将近三年了。

前后相隔七年的两个文件有一个共同点,就都是希望用简单的行政干预达到治理的目的,希望能用一纸通知就解决所有的问题。

如今,“特急”的事办了三年还没有结果,既可见七年之痒,并非可以一洗了之,又可见我们的行政效率是如何的低下!

早在去年(2012年)的6月20日,监察部就已经向社会公布了十类将被取缔的高尔夫球场的类型,我们似乎可以视为这将是清理整治的标准, 既然连标准都有了,为什么又不进行清理?高举的大棒就这么悬在半空,在等什么?政府的踟蹰、举棋不定被视为“政策犹豫”,让业界颇费猜测揣摩,既困惑茫然又“蠢蠢欲动”。目前的态势,依稀令人感觉又是2004年“往日重现”,再这么“暂停”下去,我们怎么能够有理由期待此“通知”会有与彼“通知”不同的效果呢?

当时,我曾经作过三种预测:一、“难言之隐、一限了之”;二、以罚代法;三、继续“暂停”。现在就说不幸言中可能还太早,但起码现在还是——“暂停”。“暂停”已经三年了,行业已经从一开始的积极配合清理整治到后来的茫然无所适从,投资商的心态也从最初的“忐忑”转为眼下的“躁动”,2004年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

长时间的“暂停”,表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政策困窘,困窘就是找不到解决之道,中国高尔夫就这样被陷于僵持和困窘之中。

如何破解中国高尔夫的窘局,我觉得解决之道就在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之中。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被誉以“措辞严谨、意义深刻”绝非过誉!阅读以上文字,联系中国高尔夫的历史与现状,我们深有感触!由市场(而不是政府)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这话说得是何等的好啊!而回顾政府对高尔夫的十年干预历史,由政府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不正是造成中国高尔夫目前窘局的主要原因吗?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Give therefore to the emperor the things that are the emperor’s;and to 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诚如“决定”所言: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彻底摈弃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去除强加于高尔夫身上的政治符号和不实指责,还原高尔夫体育的本质,让市场在高尔夫行业的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政府则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推动高尔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规范高尔夫的发展,这才是政府的职责!但是,我们还需要有多大的耐心才可以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高尔夫身上呢?

岁末年首,谨以此纪念(国办发[2004]1号)文下发十周年,也算是行业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一点体会吧。(吴若成)

转自新浪体育: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3-12-18/11116941776.shtml

高尔夫玩的就是草

新浪体育讯 行业里流传高尔夫草坪是进口的“洋人”,不好侍候。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怕天气潮湿,怕干着怕涝着,怕腐霉怕褐斑,病菌还传染……很多人说草坪总监的日子最难过,天天提心吊胆就怕草出事,只要草不出“大事”,一年也就平安渡过了。

其实,养草是需要从球场设计、建造时就要有对草坪养护专业的人介入,为养草打下坚实的好基础。植草的面积是多少?有没有剪草机无法爬上的坡度?喷灌、排水是怎样设计的?这关乎着养草人的负担有多大?劳力要付出多少?可以问问现在的草坪总监,心里有多少苦是说不出来的?又有多少活是没必要但必须白干的?所以,设计、建造的队伍对草坪养护而言至关重要。

施工中贵德球场7号球道造型  实际上高尔夫草坪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养草的人只要有耐心,只有朝夕相处对他熟悉的不能再熟悉,才有可能摸顺了他的脾气,拿住了他的口味,到那个时候他不仅乖乖听你的话,还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

草坪是要玩着养的,没有一大堆必须达到的指标,只有草坪实际的生长情况,说的通俗些就是要玩的转草才能随心所欲的养草。

春夏交替时一望无际的绿实在太单调,球道边的长草就得让它早点睡过去,省得和球道争水争营养,不合时宜抽了穗开了花却为球道添上了红红黄黄的色彩,打球时风景美得人人称赞。

施工中贵德球场6号“金鱼”果岭造型  炎热潮湿的北京,球道的草就得饿着,一点气候不适应就要耍脾气那可不成,身体不舒服就只适宜清淡食物,这个时候除了水和一点点杀菌剂其他都不行,明亮的黄色就布满了球道,虽然饥饿可这却是草坪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草坪要健康,就不能依赖肥料和农药,必须让他自己有抵抗力才能茁壮成长,打孔、铺沙、补水、梳草要适时得法,不能偷懒也不能过多。就是偶尔得了病也不能随便用药,硫磺、石灰这些土办法只要掌握得当,即杀菌又不让草有依赖性,更对打球的人负责任,低碳环保的环境谁不喜欢?

在台湾北方球场,秋冬交替时我从不进行交播,只要掌握好水分,湿润的黄色中参杂的绿会迅速占据整个球场,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的健康草坪带来的是生命的蓬勃,这让打球时更贴近自然会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施工中贵德球场9号球道造型  什么时候该让长草纠葛,什么时候让果岭快的到“14”,什么时候让打球的人咬着牙瞪着眼,什么时候又能给一个意外奖励……洞杯开到哪,草纹怎么修,是让打球时多两杆还是少两杆,让打球流通率快还是慢,草说了算。所以草是玩出来的,一定要比他高明,要制的他服服帖帖的才行。

春天来了,北京打球的季节终于又翩然而至,希望越来越多的球场加入到低碳环保的养护行列,用健康的养护方法玩好“草”,为我们提供绿色的打球环境。

贵德球场简介:18洞球场,全长约7345码。坐落于2200米素有西藏小江南气候的青海省贵德县藏族自治州,是经典的山地球场风格。

文/周德

2011年5月

本文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05-31/21525601167.shtml 新浪体育

中国高尔夫要讲政治

政治,似乎与高尔夫风马牛不相干,其实并不然,设想一下,在一个以“政治局”为最高领导机构的国度,你不讲政治能行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高尔夫也不是桃花源。中国高尔夫今天不讲政治,政治终究有一天要“讲”高尔夫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马克思认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听起来都有点晕。最好懂的是孙中山的说法——政治就是众人之事(“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孙中山)。

还有一未经证实的某伟人的说法更通俗易懂:“政治就是把反对你的人搞得少少的;把支持你的人搞得多多的”。

可惜的是,这二十多年来中国高尔夫一直不讲政治,或不太讲政治。打进入中国内地开始,高尔夫就以一种傲慢的态度面对大众,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装“贵族”,不惜将自己置于广大民众的“对立面”。这在一个有上千年“均贫富”、“不患寡、患不均”观念的国度,成为千夫所指几乎就是必然的。

近十几年间,虽然有识之士和业界一直在疾呼发展公众球场,但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面向大众的公众球场在内地还是凤毛麟角,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只有一座深圳龙岗公众球场(还不是完全意义的市政球场Municipal Golf Course)。

2001年,一纸《关于调整部分娱乐业营业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1]73号),将高尔夫营业税率定为20%,高尔夫等同于高消费更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其后,一连串旨在围堵、限制、打压高尔夫的政策接踵出台,最终不但是令中国高尔夫平民化的道路没能走得下去,且整个行业处于一种规范缺失导致的野蛮发展状态。

我们的整个政策导向,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高尔夫的大众化、平民化的发展,而全国绝大多数球场都采用了会员制经营模式的结果,是高尔夫与普罗大众之间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樊篱,高尔夫终于与广大民众渐行渐远了。

民众对高尔夫的误解,除了媒体的误导之外,行业本身也是要负一定责任的,我们确实是有些话没说好。

随便浏览一下高尔夫球场的推广、宣传、介绍,你会发现无不充斥着类似的词汇,如高端、顶级、一流、豪华、尊贵等,球场无不恍如仙境、会所莫不富丽堂皇,球童都是清新靓丽,当我们津津乐道于这一切时,高尔夫已离其本质甚远,而似乎就是一个奢靡豪华的场所,这是高尔夫在中国的异化,也是中国高尔夫的悲哀。

“一组4人,8名球童呈45度角一字排开,会使商务招待很有面子”。北方某球场的营运总监谈到该球场的球童时如是说:“我们球会的球童全部是女性,平均年龄20岁左右,最大的25岁,球童月平均收入6000~8000元,球童助理4000元左右,助理要求1米6以上,且形象好”。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么几个的关键词:女性、年轻、形象好、高收入。

类似的还有北方另一个高尔夫俱乐部,据媒体报导,该俱乐部经常把球童招聘搬进大学校园里,网上还传言,该球会的球童“多是湘妹子,水灵漂亮”。

球会的高球运作总监在谈到球童招聘时说:“为了招到合适的球童,我在全国跑了5个省,40—50家院校。选人的标准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了。长相不要求特别漂亮,以我的眼光,在我生气的时候看她不生气就好”。

对这样的宣传,民众会产生什么联想?正是这类报道和宣传,把高尔夫等于“尊贵”、享受、奢侈、腐败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让绝大多数不明就里的民众对高尔夫产生误解,这也是让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高尔夫、不知道高尔夫为何物的记者谬误百出的讨伐文章依然能获得大众支持的原因。

有一个现身说法本身并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但影响也很不好。国内某著名电影导演曾给自己未来打高尔夫的消费算了笔账:“我一年打了100多场球,平均一场2000块钱一次,冬天在南方差旅费、住店,打球来讲是20万,住店是10万,一共是50万,我今年是50岁,再打30年球,今后我打球的钱需要1千万(原文如此),这是不包括通货膨胀,不包括贬值,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是一个大众的运动,一个工薪阶层年薪100万的人不敢像我这么打”。

在一个人年均可支配收入才一万元来元的国度(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像这位导演的消费行为显然决不是普罗大众可以觊觎的。设想一下,您如果就是一个年收入只有5919元的农民、村子边上刚好就有一座高尔夫球场,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您会是什么心情?如果说“仇富”在某种前提下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譬如为富不仁),炫富则没有任何意义。

这位导演还不仅仅是在炫富,他是要说明高尔夫“不可能是一个大众的运动”、将高尔夫定位为“富豪的游戏”。但我们都清楚,像这位导演消费水平的人在中国目前只能是极少数,要是仅靠着这样消费水平的人才打得起高尔夫,全国近500个高尔夫球场估计大多得歇业了。

在高尔夫消费中最重要的群体我们称之为高尔夫核心人口(指每年下场打球8次以上的群体),根据《朝向白皮书》(2010年版)的调查:中国高尔夫核心人口中,年收入(含工资、奖金、提成、福利等)30万元以下的占最大比例,是高尔夫核心人口的55.2%,而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占核心人口的17.4%。

核心人口中,高尔夫相关年消费(不含购买会籍等一次性投入)80.8%都在5万元以下,其中年消费1-3万群体占最大比例,是30.2%;而年消费10万以上的人群仅占总体的7.4%。

可见,国内目前的高尔夫消费并没有社会传说中得那么高,而构成消费群体中坚的也非社会传说的“非富即贵”。

最近十几年来,国内高尔夫消费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土人士已成为消费的主体、且日趋理性,在高尔夫参与行为中,开始更多的是出于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运动、休闲、竞技、绿色和时尚的追求(这一现象在“非典”之后特别明显)。

这既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个产业的生命力所在。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

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黄金分割律,其准确值应为0.382。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中国大陆基尼系数2010年超过0.5,已跨入收入差距悬殊行列,财富分配非常不均。(引自《百度百科》)

收入差距悬殊、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引发了大众社会的仇富情绪弥漫,这绝不是好现象。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大了,不利于高尔夫的发展,肯定更是政府最需要关注的政治问题。而当高尔夫成了“富与腐”的代表符号,当然也成了社会舆论宣泄的对象,也当然会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也就有了过七、八年又来一次的整治高尔夫运动。

讲政治,是中国高尔夫的社会责任。

高尔夫不讲政治,媒体舆论可是一定要讲政治的。

2010年,在一场一波三折的“捡球”官司中,我们注意到媒体在事件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推手角色。

“圈地无妨,捡球有罪? ——失地农民和高尔夫球场之争”,这是2010年3月4日南方某报刊发表的文章,题目本身已经表达了明确的倾向性。

文章是以这样饱含感情的笔触来描写这场纠纷的: “作为财富与地位象征的高尔夫球场,毗邻的却是一群因为球场征地而失去大部分土地的贫困农民。一场场失衡的冲突也由此上演”:

“失地农民想赚点小钱,捡了球客们打丢的高尔夫球,然后再卖给他们,结果被判‘盗窃罪’。失地农民只得到4000元/亩的补偿,高尔夫球场开发的别墅却卖数百万元一套,他们去抗议最后收效甚微”。

2008年1月12日晚,高尔夫球场的存包室突然着火。室内被焚烧掉的球杆、球包、手套、球帽损失高逾40万元。

而关于这场球场纵火案,文章是这样说的:

“失地农民有人心理失衡,去纵火泄愤,结果被科以重罪……”

文章在评判这一案情时,强调的是“富人与穷人”的对立、冲突,评判的准绳不是法律,而是“政治”,高尔夫成了富人的符号,成了穷人的对立面。

文章还颇具浪漫主义的认为:这座高尔夫球场拿走的,是曾经属于村民们的“绿地和美好生活”。

2010年3月,《三联生活周刊》在2010年第12期中发表文章《农村问题:村庄里的高尔夫——新阶级斗争的非法与合法》(P98-102),文章把“捡与偷的风波”前所未有的提高到“新阶级斗争”的层面。这一上纲上线,就已经直接拨动了那根敏感的“和谐、维稳”的政治心弦了,这可是大政治。

高尔夫的“头等大罪”是“违法占地”,但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对环境、民生、耕地政策的影响程度看,高尔夫都决不是大户,但对高尔夫的讨伐、批判却总是可以赢得到一片附和之声。

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显示,2010年全国发现违法违规用地3.42万宗,涉及土地面积73.35万亩,其中耕地27.45万亩,有13个省(区)违法占用耕地超过1万亩。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违法用地33.04万亩,其中耕地15.02万亩,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5.05%和54.72%。交通运输项目违法用地面积33.93万亩,其中耕地15.62万亩,分别占全国违法用地面积和违法占用耕地面积的46.27%和56.89%,主要集中在公路、铁路两个行业。

除此,还有大量的各色开发区、大学城、小产权违法用地,也一直也都没有得到解决,但这些都不足以引起民众和媒体太多的关注,也没有太大的反响。为什么偏偏高尔夫总是可以成为热点?还是因为政治。因为都说高尔夫是“贵族运动”(据《朝向白皮书》小范围街头调查,有67.6%的民众持有此观点!)、是“小众”。

关于“小众”,我们不清楚其他运动项目是不是也有一个参与人口的统计,譬如“三大球”的参与人口、核心人口有多少?据报导,中国每周踢足球两次、每次超过2小时以上的人,在全国约有15万,而在足协注册的专业青少年球员仅有7000人(日本是50万)。但从来没听说足球在中国是小众运动,也许是把电视观众都计入足球人口了。不管怎么说,中国目前33万的高尔夫核心人口与13亿人相比肯定还是“小众”,这个我们信。

2009年11月,国土部明确表示,高尔夫目前在我国还不是全民普及项目,高尔夫球场是高消费体育场所。在全民体育运动设施和场所严重缺乏、一些中小学校连简单的运动场都不具备的今天,将大量资金和土地用于仅供少数人享用的高尔夫球场建设,不仅浪费公共资源,也侵犯了大众权益,对这一行为定将严肃处理。

我们无法明白为什么是由高尔夫来肩负全民体育运动设施和场所缺乏的重责?我们不清楚这“全民体育运动设施和场所严重缺乏、一些中小学校连简单的运动场都不具备的”的现状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责任主体是什么部门?

中小学不具备简单的运动场不去处理有关责任部门而要“严肃处理”高尔夫,这样的说法确实匪夷所思,但这样的说法确实就是出现了,而且听起来大义凛然,因为有关部门讲的是政治。

社会舆论对整治高尔夫的“热情”参与,折射出民众对高尔夫的误解和成见已经很深了,舆论的倾向同时还可能影响到政府的政策走向。行业实在有必要吸取教训,反省高尔夫在推广宣传、处理社区关系等方面的做法,做好高尔夫的事情、说好高尔夫的话,承担起高尔夫的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要给妖魔化高尔夫以口实。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11-07/10315819598.shtml 新浪体育

中国高尔夫的傲慢与偏见

距十一部委4月11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已经过去近5个月了,根据文件要求的各地上报清理结果的时限也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我们还没看到这项关系到数百亿的投资、数百个球场命运的工作有什么实质进展。在文件下发4个月之后,发改委网站于8月17日公布了这个文件的全文,奇怪的是——原下发文件中的“特急”字样不见了。或许,这事不急了;或许,这事急不得。

有关部门不“特急”了,各路媒体这期间可不曾消停,清理整治演变成一场对高尔夫的声讨,不惜上纲上线,大有“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之势。行业本来还期待会有更多的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落实国家关于高尔夫规范发展的政策和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可惜,我们看到的并非如此。

对此,同样奇怪的是——高尔夫行业领导机构的表现却异常“淡定”,从有责任“指导发展我国的高尔夫球运动,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推动高尔夫球运动的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摘自《中高协章程》)的中高协和中高协下属的专业委员会(场地委员会)到各级地方高协(云南高协除外),都在《通知》和舆论一致的声讨面前集体失声,至今也没有出来对此事做正面回应,“马照跑、舞照跳、球照打”。 我们还不清楚这份淡定的底气来自哪里,是麻木不仁?“有恃无恐”?还是不屑一顾的傲慢?

看了那么多负面报道之后,我们也基本了解有些采访是怎么产生的了,不外是假称要买会员证,然后从销售员、球童或草坪工嘴中掏出点自己需要的话而已。可惜记者实在是缺乏对高尔夫的了解,我们有的球会的员工培训工作也没做好,因此也闹出了笑话,还误导了民众。譬如,8月6日CCTV《经济半小时》的报道就出现了这样的笑话:“大连某高尔夫俱乐部销售人员说,草种要经常换,冬天基本上是一年换三次。整个球道和果岭都要换,在草死之前把草种播上,新草就能代替死掉的草,就能保证球场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美国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协会(ASGCA)2006年发布的“关于高尔夫球场各分项的维持时间(Golf Course Items Expected Life Cycle)”的调查结果对球场的各个分项的“寿命”都作了评估,唯独在草坪的维持时间一栏写了“不确定”。我真的从没听说哪一个球场一年冬天换三次草,还不知道夏天是否也要换?不要说一年三次,就是三年一次也太离谱了。被采访的“大连某高尔夫俱乐部”如果确实是冬天一年换三次草,别忘了告诉我们,让我们也长长见识。

不要说2004年之后的球场就都是“违法的”,既然称为“全国重点旅游项目”,肯定要有国家一级机关的批准吧?全国重点旅游项目的XXX国家旅游度假区里就明确规划了高尔夫球场。根据开发商网站介绍:“XXX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XX省XX县XXX镇,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1.5平方公里,旅游项目总投资200亿元。项目分为南北两区,北区规划为旅游新城;南区为国际旅游度假区,由大型滑雪场、高尔夫球场、高端度假酒店群、旅游小镇、森林别墅等组成。高尔夫球场聘请全球排名前两位的杰克•尼克劳斯、罗伯特•琼斯二世两位大师设计,包括一个18洞的森林高尔夫球场和一个36洞的峡谷高尔夫球场,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高尔夫球场之一。”

别因为高尔夫有腐败现象就将高尔夫说成了“腐败的温床”,这肯定是高尔夫不能承载之重。如果说高尔夫球场能够滋生腐败,美国人早就都腐败完了。如果铲除了这个“温床”就能铲除腐败,那“治腐”也太简单了。哪个行业没有腐败现象呢?这些行业就都是腐败的温床吗?我就不相信媒体中就没有个把卑劣猥琐的老鼠(譬如利用曝光高尔夫项目寻租的记者)。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语),最有可能产生腐败的是掌握权力的政府官员(很多还是党员),但我们也决不会认为这两个机构就是腐败的温床。

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一直是这个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就在去年,李昆博士还写了《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水瓶颈”》一文,呼吁行业从选址、设计这个源头开始,更加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方面,行业其实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譬如,采用耐污水、海水、耐干旱的草种、缩短球道长度、减少需维护面积、保留原始植被等等。由于用水成本越来越高,用水费用已经成了个别地区草坪养护费用的大头,因此,对球场草坪中的高草区选用耐粗放管理、抗旱能力强的草种,灌溉很少甚至不用灌溉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草坪的常态管理方面也是如此,譬如周德先生在业内就一直倡导“草坪饥饿养护法”。

2010年4月8日,经济参考报报导了鄂尔多斯毁生态林建7000亩高尔夫球场事件,报导引起了强烈反响,报道中提到:“据专业人士测算,由于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在西部高原砒砂岩区修建一座36洞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每年耗水量高达500万吨,这对严重缺水的九成宫区域来说就是一个巨型抽水机,无异于在几近干涸的土地上吸血”。

我们不清楚这位专业人士是如何测算的,但一个36洞的球场植草面积也就大约是80万平方米,500万吨水足可以在这个面积内蓄起一个4公里长、200米宽、6米多高的“水立方长城”啊?!我不知道这位专家自己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因为高尔夫种的不是水草,高尔夫球场也不是水稻田、不是鱼塘、不是海豚馆、更不是水库。

中国高尔夫行业年度报告《朝向白皮书-2010版》统计了国内51家球场2010年全年的灌溉用水量,测算出我国一个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设施的年均灌溉用水大约为27.6万吨。《白皮书》也提到“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灌溉量也有所不同,且差异较大。用水量最多的球场样本,18洞一年灌溉水超过60万吨,同时也有不足15万吨的样本。”这都是有据可查的数据,记者实在没必要道听途说。

我们还要说明一下,高尔夫球场的用水量与干旱程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发量、草坪草种需水特性、地形地貌、灌溉方式、管理水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高尔夫草坪的灌溉只是作为自然降雨不足时的补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草坪总监常常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排水。北京今年的降水较多,我看到网上已经有北京球场的草坪工作者也在发愁球场的排水问题了。

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测算的用水量是指通过喷头喷灌的水量,而不是对外部水源(包括地下水)的取水量,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球场都会设置喷灌湖,用以收集降水、地表水(包括喷灌后的回收水)作为喷灌储备用水,形成基本密闭的内部水循环,大多不会直接使用外部和地下水源,因为这会产生额外成本而且不可靠。

出自于上述CCTV同一报道中还提到,“大连某高尔夫俱乐部销售人员告诉记者,球场浇灌用的是对面入口边上的河,河水的源头是西山水库,把河里的水引进来灌溉,这些水不是污水,污水是不能喷灌的”。这样的说法也不确切,这方面,已经有专家作了研究和论述,简单的说,高尔夫球场灌溉水的来源很多,湖水、池塘水、水库水、溪流、河水、饮用水、地下水、处理过的污水等都可以用于草坪灌溉。但受水量、水质、价格、用水限制等因素影响,并不是每一种水源都适合高尔夫球场灌溉用的。地下水和饮用水作高尔夫球场水源并不理想,因为它不仅受政策限制,而且价格越来越贵。处理过的污水(再生水)是高尔夫球场灌溉水源的发展方向。再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草坪生长的营养来源,高尔夫草坪灌溉实际上还为再生水提供了最佳的使用场地。

近年来在南方广受青睐的海滨雀稗之所以被称为“环保草种”,就是因为这种草可以使用污水、再生水甚至海水(在含盐量低于2000 ppm时)浇灌。

应该说我国高尔夫球场中水利用和普及情况目前还并不理想,据报道,2008年在北京仅有4家高尔夫球场能使用上中水灌溉。实际案例表明,高尔夫球场使用处理过的污水灌溉对草坪草是安全的,其效果比使用地下水灌溉还好。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节省了取水费用,还可以减少肥料使用量。可惜并不是所有的球场都有这种“福气”的。

至于“高尔夫球场用饮用水浇草致村民无水做饭”这样的提法,有哗众取宠、煽风点火之嫌,如果一个地区确实因有了高尔夫球场而导致村民无水做饭,关了球场就能解决村民做饭问题,那就应该毫不犹豫的关闭球场,我想球场这点觉悟是应该有的,高尔夫毕竟事小,饿死人事大啊!如果关闭了球场村民还没水做饭,我们觉得就应该找找其他的原因了。

说穿了吧,在这里高尔夫球场只不过是一只替罪羔羊,有人试图借此开脱和掩盖某些地区的某些部门和“公仆”在民生问题上的失职罢了。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

如果我们真正了解高尔夫,也不会把所有高尔夫的开发都认为是对环境的破坏,有的只不过是“破坏”了荒山、荒坡、荒滩和垃圾填埋场而已。

严格而言,人类在地球上的任何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严重的、负面的影响才叫破坏)。这包括城市化、开垦耕地、修筑水坝、修建道路等等。我们只能是从人类的角度,权衡得失,科学的、保护性的开发和利用环境而已。譬如:机场建设就会对周边自然生态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我们还是需要有机场;铁路对环境会没有影响吗?藏羚羊肯定就不这么看,但我们也还是需要铁路;水库、发电站的大坝截断了流动的河流,不破坏生态环境吗?鱼类肯定也不这么看;农业生产也污染环境,据法制日报2011年5月27日报道: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我国每年约有50万吨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这些化学合成物质不仅污染了耕地、水等农业之本,还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

高尔夫球场的开发肯定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其对环境的保护、改善、修复和提高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从被所有设计师所遵从的“最少的破坏原地形地貌”的设计原则就可以看出高尔夫开发的特殊性,这是有别于其他开发的。正是由于高尔夫具有提高区域(地块)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功能,才使高尔夫项目成为地产商青睐的项目,才有了高尔夫这几年的野蛮生长。

如何处理高尔夫与环境的问题,可以归结到一句话,就是——“应该在什么地方建球场和如何设计、建造和管理一个与环境和谐的球场”,这才符合国务院提出的“规范发展”的思想。

土地问题肯定是个大问题,但耕地(包括水田)其实并不适合建高尔夫球场,总认为发展高尔夫球场就会危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其实是一个误会。何况,高尔夫球场如果占用耕地势必提高了获地成本、加大了政策风险。地貌既不合适,成本又高,风险又大,投资商如果这样做本身就是不明智的。高尔夫项目的选址不管是地形、地貌、土壤要求都与耕地的要求是有异的,沙漠、废矿区、石漠化地区、荒滩、荒坡、荒山、垃圾填埋场都可以建高尔夫球场。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尔夫球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关于球场施用农药、肥料一直有一些骇人听闻的传说,好像高尔夫球场都闲着没事就把农药化肥拿来打水漂。实际上大多数球场的草坪部都是抠抠索索的过日子,盯着预算算计着那点经费。我知道有许多球场除了果岭、发球台外,一年也就施两次肥,何况,管理高尔夫草坪并不是管理农作物,并不需要收获大量的草叶,草长得太快、太茂盛,反而需要费工费钱修剪它,这也是两者不同之处。

李昆博士曾经介绍过国外关于肥料淋失的研究:氮的淋失在美国就曾做过一个特别的实验,即Coeur d’Alene Resort Golf Course的漂浮果岭肥料淋失实验,(www.cdaresort.com/golf),实验是将一个漂浮在水中的果岭所有的排水都收集在果岭底下两个850加仑的罐子里, USGA 和其他几个协会资助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三年的实验中,59%的施用的氮肥恢复,其中11%在淋失液里,48%在草屑里。其余的以不可利用的形态在土壤和枯草层或挥发失去,这些都不会对环境产生威胁((turf.lib.msu.edu/tero/v01/n19.pdf))。

《朝向白皮书》(2010版)中是这样提到国外关于高尔夫球场施用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的:自1990年开始,巴里斯(Baris)等人经过20年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做了44个研究,涉及到80个高尔夫球场,总共获得38827个地下水和地表水样的评价数据, 包括农药、农药的代谢产物、磷和硝态氮的监测结果,涉及到了161种草坪使用的农药以及其代谢产物。大量、重复的现场研究结果表明高尔夫球场对水质没有影响。个别检测到的农药在地下水和地表水超标,分别为0.15%和0.56%。土壤代谢半衰期49天和代谢半衰期22 天的农药在地下水的样品检测中没有显著不同的。地下水样品里面硝态氮超标(10 mg/kg)的样品数仅仅为16 /1683(0.95%)。

美国高尔夫协会多年支持高尔夫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结论是:“在正确的管理下,高尔夫球场使用的化肥农药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几率是很小的,农药化肥的含量均低于美国环保署规定的健康安全标准,对环境没有污染。但如果不能科学有效地建设和管理,滥用农药化肥,对环境仍存在潜在影响。”

我相信当下的美国、欧洲还有日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决不会低于中国,以环保的名义将高尔夫说得一无是处,不是无知、便是出于偏见、或是另有目的。“文革”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主题先行论”依然大有市场,确实可悲,近期的一些报道,就都是在预先设定主题和结论之后炮制出来的,属于“大胆假设、有心求证”。

媒体不断指责高尔夫行业误读了中央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高尔夫政策,导致高尔夫的野蛮生长。其实,一个地方性的政策并不是这个行业特别关注的。关于“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的提法始于2009年12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是以国发〔2009〕41号文的形式下发的。《意见》指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规范发展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等。继续发展红色旅游”和“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

《朝向白皮书》首先注意到这一政策变化。《朝向白皮书》(2009年版)写道:我们注意到对高尔夫一贯使用的“限制、遏制、禁止、严禁”等词汇已经改换为“规范发展”了,这是“入奥”以来中央政府首次正面提及高尔夫。

但这已经是2009年底的事了,在此之前,中国高尔夫已经“野蛮”了6年。

关于高尔夫是贵族运动的指责其实很无稽,我在数年前就写过一篇《高尔夫与贵族》(在新浪发表的题目是《追述高尔夫“贵族”渊源 体现气质情趣的健康文化》),我的观点没有改变。社会上的仇富心理事出有因,但有责任感的媒体工作者并不应该迎合甚至有意煽动,迎合和煽动社会的仇富心理,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国家维稳。

如果要补充,我只想说两句:一、中国现在没有贵族,充其量只有伪贵族,因此也就不可能有贵族运动;二、高尔夫在中国目前确实还是一个小众的体育运动,但我们既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应该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先打高尔夫。说实在的,其实我很遗憾中国高尔夫并不贵族。

对于中国高尔夫行业来说,现在是阴霾满天,有关部门态度的暧昧和坊间的各种传说使形势更显得诡异,近年来盛行的、“行之有效”但“简单粗暴”的执法手段被逐一猜测,如“难言之隐、一限了之”,如以罚代法,如继续“暂停”等等。

但我们不希望这颗子弹继续飞,持续性的政策暧昧将使问题更加复杂,我们更不希望看到尘埃落地之后,还是一地鸡毛。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09-05/10295733022.shtml 新浪体育

中国高尔夫疑“被违法”

我们几乎已经无可奈何的接受了高尔夫就是违法的概念了,譬如,央视2010年8月4日的焦点访谈就叫做:“湖北蕲春县又见违法高尔夫”。高尔夫被冠以“违法”,而且是“又见”,这样的舆论导向很容易就传达出这么个信息——高尔夫是非法的。眼下中国高尔夫的公众形象已有如“黄赌毒”——严打不断、屡屡“又见”。

高尔夫不过是一项体育运动,说一项体育运动是否合法,有点怪异,何况从来就没有一个什么“高尔夫法”。

《朝向白皮书》收集了历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尔夫相关政策文件,白皮书每年也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政策专题,可见,这个行业对政策是如何的敏感和重视。浏览历年来与高尔夫有关的政策条文,除早期的广东省还有以“办法”下发的文件外,包括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下发的文件,基本都是以“通知”的形式出现,这些“通知”,当然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说这些通知就是“法”,是否恰当?我一直有疑惑,还得请法律专家解释一下。

中国的高尔夫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才需要“规范”;但也有需求,因此需要“发展”。试问,又有哪一个行业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偷税漏税算不算违法?“小产权”算什么?还有地沟油和添加剂,但也没有见过就给相关行业冠以“违法”。

这就是舆论导向的作用,将高尔夫一言蔽之为“违法”很简单,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这其中的情况真的并不是这么简单(见《全国只有10个高尔夫球场经审批的传说》)。

据《朝向白皮书》的估算,2010年全国仅球场管理人员就有14万,我相信,这14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和我一样愿意奉公守法的良民,偶尔会犯点诸如闯红灯、超速驾驶之类的错误,连“酒驾”都不会犯了,何况加入一个犯法的行业、从事一份非法的职业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但据说大多数高尔夫项目都是亏本的,GOP持平还是许多球场的经营目标;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也不见得比“有道德血液”的地产界高,更不是“非法”的地下传销业的非法暴利可比,中国高尔夫和高尔夫从业者又何必甘愿冒此“违法”的风险呢?

政策和法律还是有区别的,两者还是分开说比较好,混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利于我们在清理整治中对球场的定性,反而会给目前的清理整治工作带来困难。

2011年4月19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2004年开始,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是作为暂停的禁止性项目。在正式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之前,新建任何高尔夫球场都是禁止的,都是违法的。

据《朝向白皮书-2010》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营业中的高尔夫设施总数为395家,共8814个球洞,折合约490个18洞高尔夫球场,不算非标准球场和各种规模的高尔夫练习场,全国这490 座球场如果按照每个球场平均投资1.5亿人民币计算,这个行业的直接投资已达700多亿,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一禁了之”的事了,什么叫积重难返?这就是七年“暂停”的代价,已经成了一个需要我们理性面对的问题了。

按照媒体公布的2004年以前有176个球场计算,2004年之后的“违法”球场达到314座,折合造价约470亿人民币。如果以“都是违法”论处,根据“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原则,这470亿人民币当然就岌岌可危了。而如果要恢复原来的地貌(大部分的是荒山、荒滩、荒坡,还有垃圾场),我不知道还要花多少钱才能把这些球场“恢复”为荒山、荒滩、荒坡和垃圾场。历史证明,“一刀切”的做法简单爽快,但并不合理。

审视有关高尔夫的一系列政策,从“限制”、“暂停”到“清理整治”和“规范发展”,还是可以看出一个很清晰的政策走向,并没有将高尔夫非法化的意思。譬如,我们就不会对“黄赌毒”叫“暂停”,更不会“规范发展”,可见,高尔夫与“黄赌毒”还是有区别的,两者不可同一论之。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一说一”呢?譬如可以这么表述:高尔夫项目在我国现阶段的政策中仍属禁止项目,某高尔夫项目在建设过程由于违反了某法规(譬如《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森林法》、《防洪法》)中某条文的规定,属于违建、违规项目,应予如何如何。

给高尔夫冠以“违法”,有危言耸听之嫌,并不利于国家关于高尔夫“规范发展”的指导思想,还是要实事求是、分门别类、划出杠杠,分清责任、依法办事,别“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07-11/16025653846.shtml 新浪体育

全国只有10个高尔夫球场经审批的传说

新一轮的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各路媒体对球场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高尔夫再次成为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有一个数字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媒体广泛引用,用以证明中国高尔夫的“无法无天”,那就是全国“只有10个高尔夫球场是经过正式审批的”。

这一说法也许很能吸引眼球、激发=群怒,但未必经得起推敲。追溯关于只有10个球场经过审批的说法,首见于2004年国办发一号文件下达之后一次记者招待会。

2004年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国已经停止对建设高尔夫球场的审批。到目前为止,全国经过国土资源部审批的高尔夫球场只有10个。

此后,这一说法就一直被认为最权威的数据引用至今。

其实,还有一个更耸人听闻的提法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不再被提起。同样是在2004年,就出现在上述报道的前三天。

2004年的2月23日,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傅丁根在“我国已建176座高尔夫球场 只有1座经国家审批”一文中说:“记者先后与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系采访,得到的答复大致一样:高尔夫球场建设不归他们管。他们不了解情况,建议记者到有关地方政府去了解。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直截了当地说,据他了解,只有1座高尔夫球场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国土资源部从来没有接到过任何高尔夫球场的用地申报材料”。

以上两则消息,构成了目前被广泛引用的“官方”数据——2004年以前共有176座球场、其中只有10座是经正式批准的(这两个数据在新一轮的清理整治中估计会出现很有意思的变化——如果会公布调查数据的话)。

第二则消息的记者并没有说明“国家有关部门”是哪个部门,既然“国土资源部从来没有接到过任何高尔夫球场的用地申报材料”,我们想当然也不存在审批,因此,这唯一的一座应该是另一个部门批准的另一座球场。如果国土资源部在其后的三天内突击接受申报和批准了10个高尔夫球场,或该部门在没有接到任何审批申报的情况下主动批准了10家球场的用地,那么全国一共应该是有11座球场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

其实,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所谓的只有10个球场得到批准仅仅是指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国土资源部在土地使用方面的批准的那一部分球场而已。而我们都知道,土地使用的审批仅仅是高尔夫球场从立项到经营许可若干程序中的一项。

在第二则消息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土资源部、建设部都声称高尔夫球场建设不归他们管。还可以确定的是,不仅是国土部、建设部,就是所有刚刚联合下发了741号文件的十一个部委,哪一个都不是高尔夫建设的主管部门。

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谁都不管也就是谁都可以管,谁都管就是谁都可以不管,你懂的。

我们已经知道不是主管部门的国土资源部批准了10家球场的建设,那么,其他非主管部门是不是也批准了球场建设和经营呢?譬如,前外经贸委、旅游总局、体育总局、工商总局等,这些部委又各自批准了多少?作为地方一级政府机关的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批准的能说就不算吗?各自批准了多少?还有,因各类违规而被各级政府部门处罚并被允许继续经营的球场算不算?某些大领导亲自出席剪彩、题词、称赞、肯定的球场算不算?又有多少?

就是在近几年,还是有球场获得地方工商部门授予的高尔夫球场的经营许可,这些球场能说是“非法”的吗?如果是,那也只能只能说是工商部门“非法给予”了高尔夫球场“非法经营许可”。如果说2004年以后建造的球场都是非法的,那么,税务部门又凭什么向这些“非法经营”的球场收税?这项税收合不合法?或是“非法税收”?

清理整治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长期的政策滞后,给目前的清理整治造成了很多的困难,这些球场如何统计、归类,合法与非法的杠杠怎么划,中国高尔夫如何规范发展,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智慧。而在此次清理整治中,如何给我们体现执法的客观、公平、公正,更值得我们期待。

中国高尔夫球场的数量之乱、建造之乱,实际都始于政府。政策的滞后、地方政府与中央的角力、投资商的博弈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还愣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不关离愁,但却让我们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现在重温一下国办发[2004]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也是挺有意思的,一、暂停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二、清理已建、在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三、规范已建高尔夫球场的运营。四、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七年过去了,我们穿越时空再次回到2004年,四项工作有哪一项是我们已经做了的?可以看出,不管是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发改办社会[2009]1993号文、还是十一部委联合下发的发改社会[2011]741号文,基本都是在再次重申国办发[2004]一号文的精神而已。

“暂停”令一“暂”七年,结果是既不“暂”、也没“停”;清理调查似乎一直都是在“进行”中,答案永远是“不知情”;“规范发展”目前则还只能让我们翘首以待。而此时的中国高尔夫却已经 “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06-27/11395635080.shtml 新浪体育

野蛮生长的中国高尔夫

过去26年中国高尔夫的发展既有啮合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面,又有资源占用与经济效益很不匹配、建造和管理品质乏善可陈的另一面,奇特的是,中国高尔夫的提速期恰恰又与政策禁止期高度啮合,真可谓之“野蛮生长”。

行业规模是发展起来了,但是,政策的暧昧和指导性规范的缺失、监管缺位,优秀作品的匮乏、多元的投资商背景及其强势的开发和管理方式对传统高尔夫的冲击,行业本身的浮躁、幼稚、盲从、忽悠的恶习和随意编造数据的勇气都在制约和削弱这个行业的竞争力与长期价值,破坏这个年轻行业的生态环境。

据《朝向白皮书-2010》的统计,2010年全国营业中的高尔夫球场设施共有395家,共计8814洞,合490个18洞球场,2010年我国高尔夫设施净增长率达13.5%。

还是《朝向白皮书-2010》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中国内地在建、拟建高尔夫球场项目达到463个,共计10,468洞(折合约582个18洞高尔夫球场)。其中,在建项目172个,共计4150洞,折合约231个18洞高尔夫球场。拟建项目291个,共计6318洞,折合约351个18洞高尔夫球场。

野蛮之一:2010年,是中国政府禁止高尔夫球场建造的第7年,禁令颁布以来,中国内地的高尔夫球场增加了200多座,比头二十年的总量翻一番还多。而2010年则是迄今球场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达到新开业球场60座的历史新高,在建、拟建项目高达463个。这对于中国高尔夫而言,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野蛮之二:我见过一个仅凭着一张球道走向图施工的高尔夫项目,设计之怪异、荒谬,建造之草率,都堪称绝品。询之所以然,答曰:业主就给那么多钱。

房地产“绑架”了高尔夫之后,带来了超乎需求的球场规模高速发展,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地产商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当然是成本越低越好,即使开发商“身上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他们的眼里,高尔夫也不外是一件销售道具。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球场品质也就可想而知了。更严重的问题是,地产商在地产项目获利抽身之后,完成了销售道具功能的高尔夫球场的草坪还会那么绿吗?花儿还那么红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发展堪忧。

野蛮之三:由于政策的指导性规范缺失,球场建造的土地利用陷入无序,导致我们不时可以看到农业用地、水源地、森林、湿地被占用为高尔夫球场的报导,高尔夫也因此背负上“侵占耕地、破坏环境”等等的罪名。而当面对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的垃圾填埋场被改造为绿意盎然的高尔夫球场时,我们不知道现场宣布停建的执法者是不是也会和公众一样的困惑茫然。

“入奥”至今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中国高尔夫的生存条件,貌似欣欣向荣的中国高尔夫行业“风险依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还有赖于“规范、发展”政策的明朗化和行业的自律。而我们却好像已经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沉醉了,我们开始急不可耐的要歌颂过去的26年,评功摆好、论资排辈。于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十佳”、“百佳”和名目繁多的奖项、标杆,连“高尔夫名人堂”也有了。

办法总是比困难多,建出好球场不容易,“评”出好球场我们还是没有问题的。不行的话我们还可以“名”出好球场嘛。就像中国房地产有众多的“波托菲诺”、“托斯卡纳”、“比华利”、“茵特拉根”一样,中国高尔夫也有了“圣安德鲁斯”、“九桥”、“PINE VALLEY(松树谷)和PEBBLE BEACH(圆石滩)……,中国高尔夫终于可以美美的意淫一把。

而且,中国高尔夫连“设计大师”也应运而生了。

何谓大师?自称为“中医食疗第一人”的张悟本之流肯定不能算,一直称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的陈寅恪却真可谓是大师,虽然他从不接受这一称谓。但他关于大师的一段话,却可以作为“大师”二字的注解。

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陈寅恪说:

“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域,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 。

在学术上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规则”,做到这两点,我觉得堪称大师了。

环境责任、社会责任、行业责任、专业责任,中国高尔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行业的价值观,中国高尔夫人任重道远。

就我国高尔夫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高尔夫需要优秀球场更需要“物美价廉”的公众球场;需要优秀球员也需要更多的高尔夫爱好者;我们也需要优秀的本土设计师,而本土“大师”则窃以为可以且慢,中国高尔夫人还需要学习、积淀、消化。

我们清楚行业需要鼓励,需要“造好”,但我们也需要清楚中国高尔夫目前这种野蛮生长带给行业的潜在危险和后遗症,更需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从业者健康的心态。

(吴若成)

转自:http://sports.sina.com.cn/golf/2011-04-26/14055551293.shtml 新浪体育

请别老是拿USGA建造标准说事

在国内高尔夫行业内,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提法——“按照USGA标准建造的高尔夫球场”,大家好像都已经习惯了中国高尔夫这种“挟洋自重式”的宣传,但如果把这种宣传当作虎皮,借以吓唬人、蒙人甚至借此牟利,那就另当别论了。

最近,某媒体报导,北京某球场听从了某知名国际体育管理集团的建议,以“全部的建造成本是北京其他同类18洞球场的2-3倍。”的代价,将球场推倒重来,建成了“北京唯一一家完全按照USGA标准来建造的球场。”而且,报道还引用球场常务副总的话说:“球场USGA标准是一本砖头厚的书, 里面包含了细微到极致的细节。”报道称:“ 整个球场的建设过程有几十道工序,但任何一道工序都经得起‘剖开来看’,哪怕是最细微的一粒沙,也都是查清‘身世’、严格‘体检’了的。”“为了达到USGA的标准,球场建造上的工作跟选沙无异,都是要精确到最小的元素和单位。而如此繁复的工作,对于人力和财力都有着高要求。”

所谓的球场USGA标准应该就是美国高尔夫协会的球场建造标准,由于美国的高尔夫发达程度较高,USGA在世界高坛也就拥有较大的话语权,由其制定的球场建造标准,自然也就代表了世界水平了。在看到上述报道之后,我们担心自己孤陋寡闻,笔者之一特意为此咨询了美国高尔夫球协会负责球场建造的总监,答案是——迄今为止,除了USGA 果岭建造推荐施工规范以外,USGA没有发表过其他的球场建造的标准,更谈不上像砖头一样厚的书了。

其实,我国高尔夫业内关于制定一个中国的高尔夫球场建造标准的事也早有耳闻,这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毕竟行业还年轻,需要指导,更需要学习。但是,我们也一直有一个疑问,以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高尔夫,是否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有可能制定一个有指导意义的中国标准?由谁来制定?如何整合整个行业的经验?标准如何适应我国国土辽阔、地貌多样、气候迥异的特点?这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USGA 的网站上有很多关于球场不同特征区域建造的文章,但是并没有一个关于高尔夫球场建造的施工标准,大家有兴趣可以到USGA的网站www.usga.org的球场养护栏目去查阅。

我们知道,按照行业惯例,每个球场在施工前,设计师都会提供一个关于这个球场的球场施工说明或规范(Specification),由于施工规范受到球场建造当地政府颁布的各种行业施工规范、标准的制约、每个设计师的施工要求也不尽一致,说明或者规范也就不尽一致了。就如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球场一样,也就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球场建造标准了。

USGA果岭建造规范是美国高尔夫协会在几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推荐规范。自从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高尔夫球协会(USGA)就开始关注果岭建造问题,从40年末到50年代初开始研究果岭的建造规范。1960年9月,第一个关于高尔夫果岭建造的规范问世,由于规范整合了多个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这个规范在全世界被广泛地采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USGA继续支持有关果岭建造方法及材料选择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完善,相继在1973、1989、1993和200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最典型的修订是1989年 USGA 发布的果岭建造规范,规范要求必须有2英寸的粗沙层用以保障沙质根层的水分,如果没有粗沙层,则不能成为USGA果岭。而在1993年Hummel 提出了新的修订的USGA果岭规范,明确了根层和砾石层的粒径分布在达到一定比例的时候可以不用粗沙层。以下就是我们熟悉的两个剖面示意图:

USGA 果岭建造规范示意图

继续阅读